大清的官僚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吸血系統
中國老百姓一直有一個盛世夢。以國富兵強的標準來看,歷史上有過幾段盛世。但若以國強民富的標準來看,那恐怕從未有過盛世,比如所謂的乾隆盛世。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中國老百姓一直有一個盛世夢。以國富兵強的標準來看,歷史上有過幾段盛世。但若以國強民富的標準來看,那恐怕從未有過盛世,比如所謂的乾隆盛世。
1793年9月14日,82歲的乾隆皇帝接見了英國的馬戛爾尼使團。英國使團一路的見聞,以及和乾隆皇帝的會面,被後世反覆解讀研究,
因爲他們的見聞非常豐富,涉及政治、經濟、司法、社會、軍事、醫學、教育等等方方面面,又因爲清朝不能隨意出版,民間識字率又低,所以使團的記錄,恰似一面歷史的棱鏡,折射出了所謂"乾隆盛世"的複雜光譜。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一書中寫道: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京城,沒有看到任何豐衣足食的證明,都很難看到樹。運河兩邊的村鎮,觸目所及之處皆是貧困落後的景象,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着喫。約翰·巴羅還寫道:官員們把持着所有賺錢的行業,他們像蜘蛛一樣編織着利益網絡。
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中寫道:中國的農民的非常貧困,他們像蒼蠅一樣聚集在官道兩側,只爲爭奪我們丟棄的茶葉渣。但同時,斯當東又一針見血的指出,在中國,有錢無權不足貴,只有財產沒有權力是靠不住的。因此,大清幾乎所有的富人,同時都是權力的所有者,因爲一旦沒有權力做靠山,財富便很容易化爲烏有。
使團正使馬戛爾尼,是一位資深的外交官,他到訪過彼時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經濟體,見識了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大國,他在日記中一語道破了乾隆盛世的真相:所謂的盛世京城,城牆內是琉璃瓦的宮殿,城牆外是連樹皮都被啃光的流民。
看看,三個外國人,不愧是見識過全球的風貌,眼光毒辣,一次訪問、一次謁見,就窺見了中國兩千年曆史深處的奧祕。
使團記錄了他們與清朝官員的交往情況,比如王大人一人就餐,都需要幾葷幾素,非常奢靡。官員們出行必須前呼後擁、士兵開道,還要坐4人抬的轎子,他們陪同使團去商店買東西,也不用付錢。官員們還擁有隨時對下屬打板子的權力,這在使團看來是奇恥大辱,但官員們卻不以爲然。
據歷史學者們的考證:大清官員們的灰色收入,可達正俸的100多倍,冰敬、炭敬、節慶壽禮、養廉銀等等,只得取之於民。大清整個官僚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吸血系統。
乾隆時代,物質生活的二律背反,只是乾隆盛世的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精神方面的二律背反。
使團的見聞非常豐富,第一件便是找領航員。英國人不認識大清的航線,請求當地的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使團成員記錄了這個過程:總兵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來了一夥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過的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一個一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哀告,離家遠行會給家庭帶來災難,但總兵根本不爲所動,還命令他們在一個小時後準備妥當。
約翰·巴羅看到這一幕後說:這在英國根本無法想象,我們都被伏爾泰騙了(伏爾泰主張開明君主制),清廷的法治根本沒有給予百姓什麼保護。
而且爲保障使團船隻沿運河和內河航行,需要500個民夫拉縴,但因爲沒有收入,或者極低的收入,導致夜裏經常有人逃跑,第二天就需要重新徵調一批,兩岸還有士兵監工,防止他們偷懶或者逃跑,和西印度羣島的黑人監工非常相似。
使團考察了大清的民事訴訟,他們發現大清的百姓都不願意打官司,大清沒有正式的律師,只有類似的訟師,而且打官司的成敗,經常與他們送禮的多少有關。
使團還考察了大清的文化,發現知識分子都在鑽研訓詁學,也就是研究古文字,其它一概不敢涉足。爲此,斯當東評價說:他們已經被徹底閹割掉了。
使團也記錄了皇宮的情況:富麗堂皇、包羅萬象,有各種奇珍異寶、珍禽異獸,甚至還有大象。當然,裏面最多的是太監,宮殿裏滿是這種人,非常的慘無人道,他們情感殘缺,但又利慾薰心,毫無同情心,在博得主子的歡心之後,就可能引發國家的災難。
最後,喬治·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一書中,還指出了一個奧祕,他說:有充足的證據證明,中國的皇帝已經把他的子民完全馴服了,他們的一切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使團記錄的這些弔詭的二律背反,恰恰說明,所謂的乾隆盛世,表面看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巔峯,但英國使團的記錄中,這個巔峯卻更像是萬丈深淵裏的最後一塊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