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監控工具借力AI:已監控7000萬Telegram賬戶、可自動檢測翻牆行爲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在最近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展示了一款能監控Telegram的工具,據稱該工具目前已收集超過300億條消息,監控了7000萬個Telegram賬戶,以及39萬個公共頻道和羣組。此外,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也展示了一款可自動檢測翻牆行爲的工具。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在最近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展示了一款能監控Telegram的工具,據稱該工具目前已收集超過300億條消息,監控了7000萬個Telegram賬戶,以及39萬個公共頻道和羣組。此外,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也展示了一款可自動檢測翻牆行爲的工具。

以下是這篇報道的中文翻譯:

中國新一代監控工具借力AI,重點監控Telegram和VPN用戶

作者:Yuanyue Dang

在北京舉行的年度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參展商表示,中國未來的警務工作將由人工智能監控工具驅動,這些工具不僅可以監控Telegram和VPN用戶,還能利用受DeepSeek啓發的模型分析案件線索。

這些監控設備本週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上展出,該展會於週六(5月17日)落幕,是國內同類規模最大的警用科技展。展會爲來自全國的警用和防務設備供應商提供了與公安部門爭取訂單的機會。

參展商包括隸屬於中國最高警務機構公安部的研究所,以及多家民營企業。

人工智能技術成爲展會上各類產品的重要賣點,包括監控工具、刑事偵查設備和無人機干擾裝備。其中一項展出的技術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個人極端行爲多維情報分析”。

據該研究所介紹,中國在對“個人極端事件”進行預警時面臨安全挑戰。該所已開發出AI模型,通過分析購物記錄、搜索歷史和社交媒體帖子,識別高風險人羣。

研究所表示,這款工具基於中國初創公司Dify的AI代理服務開發,Dify是一個開源大語言模型(LLM)應用開發平臺。

過去一年中,發生了多起“獨狼”襲擊事件,令中國社會震驚。最嚴重的一起發生在去年11月,珠海一名男子樊維秋駕駛SUV衝入體育中心外人羣,造成至少35人死亡、43人受傷。樊維秋已於今年1月被執行死刑。

自那起事件後,北京方面多次強調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要求地方官員識別可能實施此類“極端事件”的人員。

該官方研究所還展示了AI輔助的手機取證工具和逃犯追蹤系統。

許多廠商將警用設備的安全性作爲主要賣點之一。

有公司宣稱,其工具可以監控警用設備的使用情況,特別是上網行爲,從而能夠迅速發現“涉密信息的非法發佈、傳輸、存儲或處理”,以此“確保國家機密和警務工作的保密性與安全性”。

去年,北京對一項旨在保護國家機密的法律進行了重大修訂,擴大了其適用範圍。

隨後出臺的政府規定,要求廠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創新安全保密產品和涉密技術裝備”。

這些規定於去年9月生效,並承諾對“對相關技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和組織給予獎勵。

保密也是今年展會的一個主題。

參觀者需通過掃碼申請才能入場,必須實名登記並提供身份證號碼,通過審覈後方可進入展會。

展會上,許多潛在買家身着警服,一些展商要求參觀者出示警官證後方可拍攝產品。在某些情況下,產品說明書僅限執法機構購買的設備隨同發放給警員。

展廳內一條醒目的標語寫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展示了一款號稱可以監控Telegram(一款以隱私和安全著稱的即時通訊應用)的工具。該所稱,該工具可監控用中國手機號註冊的Telegram賬戶,而中國手機號有嚴格的實名制要求。

據該機構介紹,目前該工具已收集超過300億條消息,監控了7000萬個Telegram賬戶,以及39萬個公開頻道和羣組。

該機構的宣傳視頻展示瞭如何通過入侵的中國手機號登錄Telegram,監控羣聊中的毒品交易。

他們還表示,可以監控Telegram上涉及政治及香港相關話題的消息。研究所稱,2019年香港反政府抗議者廣泛使用Telegram,是開發該工具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大陸,用戶需通過VPN訪問Telegram及《南華早報》網站,但來自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展示了一款能夠檢測此類行爲的工具。

還有多家公司推廣面向警務的大模型,並強調其產品基於如DeepSeek等中國開源大模型。這些AI模型據稱可幫助警方更高效地分析線索、管理設備、勘查案發現場和審訊嫌疑人。

一家北京公司宣稱,其AI工具可對嫌疑人進行即時心理測試,實現“智能審訊”,並迅速“突破心理防線”。

華爲、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大型科技公司也在展會上推廣自家AI模型,宣稱適用於執法場景。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