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肯定是發現了什麼
董明珠說格力堅決不用歸國的海外留學生,因爲留學生裏可能有間諜。這當然很愚蠢,但是對格力未見得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因爲很多買空調的人,也許也是這個認知。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董明珠說格力堅決不用歸國的海外留學生,因爲留學生裏可能有間諜。這當然很愚蠢,但是對格力未見得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因爲很多買空調的人,也許也是這個認知。
我看新京報專門發了一篇評論批評董明珠,觀點我很贊同。但是我有一個問題是,新京報現在招聘記者,會不會用留學生?
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因爲前年我就聽說國內某知名媒體,在招實習生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不要留學生了。
昨晚10點我乘坐成都地鐵七號線,看車廂的地面上印着幾個大字,“公民有責任”,我嚇一跳,“公民”這兩個字現在不經常看到了。但是抬頭一看,車廂上印着“國家祕密不上網”——這是一個宣傳保密意識的主題車廂,我差點以爲宣傳的是公民意識。
在濟南機場,我等登機的時候,旁邊女士的手機外放聲音很大,“中醫不需要國際標準,張伯禮院士說,中國人自己就是標準……”這位女士,也許正是格力的潛在客戶呢。
這就是真實的社會氛圍,董明珠所感受到就是這樣的氛圍。她不用留學生,看上去是政治宣言,卻也可以理解成經濟考量。
我成長的時期,主流社會氛圍不是這樣的。上世紀90年代末,出國留學是一種風潮。2001年我去北京玩,住在北大中文系一個朋友的宿舍裏,6個人中有5個在準備出國留學——這可是中文系,其他專業的情況可想而知。
在鄉村長大的我,當然沒這個意識。我讀大學的時候才知道,城裏最優秀的孩子並不讀985,而是去留學。但是,這種對外界的嚮往影響到我,2023年有機會去做訪問學者的時候,我只思考一秒鐘就同意了。
此時社會氛圍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折,我年老的父母知道這消息不是爲我高興,而是憂慮,他們認爲,“去美國”可不是什麼好事。
就像90年代的社會氛圍能影響我20年一樣,現在的社會氛圍也能影響年輕人的二十年。我認爲這是值得思考的社會變化。
如果你還認爲“開放”是對的,還認爲牛津劍橋、哈佛普林斯頓是值得讀的,這可能已經是“少數派”。在這個時候堅持這種看法,也許有着深遠的意義。
因爲你不再是潮流的追隨者,而是處在某種邊緣的位置。在社會高度內卷化的今天,“邊緣”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