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就死”,但他們還是忍不住想管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最近我看到有大學生在網上抱怨,現在大學的形式主義已經到了癲狂的狀態。
我找了兩個帖子,作爲例子。
學生一的自白:
“我上大學後怨氣異常重,你敢信大學生要每天早上七點要上早自習???晚上宿舍裏面十一點半才安靜得下來,每天睡眠時間也就七個多小時,特離譜的是還有自律姐六點起牀晨跑,我每天都睡不醒,專業課老師不講重點,水課學習委員和班長還幫老師抓逃課的。”
學生二的自白:
“現在大學的風氣好壓抑,快救救我們吧,我和我身邊上大學的朋友沒一個精神狀態好的。
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課、攢不玩的學分、除了一課還有二課堂學分,德智體美勞每個都要修夠,不是在上課就是在趕去上課的路上,放了學還有作業,每門課都有大作業或小組作業,每節課都有點名簽到,曠課達到一定次數這門課就只能重修了,學校的課80%都是水課,水課居然還留作業還賊多。雜事巨多上學上的頭大,想自己學點有用的吧都被水課和作業和一堆形式主義毫無用處的東西擠佔了。
上個大學感覺被榨乾了。每天都在發瘋的邊緣。”
看完這些大學生的自述,我真挺慶幸自己讀大學的時候,那麼輕鬆自由——儘管我們那時候已經有了一些形式主義的初步跡象,但相比現在還是要好很多。
這兩年,關於校園形式主義的愈演愈烈,在網上已經形成一種廣泛的抱怨和吐槽。
一開始,很多人抱怨高中生的生活太痛苦壓抑了。
而後,這種抱怨蔓延到了初中和小學。
然後是大學。
再往後,蔓延到了教職工、圍繞學校工作的所有人……
但凡與教育有關的人,沒一個人不痛苦、不壓抑,甚至都有種趨向於變態的感覺。去年我也寫了文章,關於學生和老師尋短見的事件頻發——當時大約連續發生了四五起,這還是我們在媒體中所能看到的。
當我們對這些現象已經感到麻木,我想問的是:形式主義的根源,究竟在哪裏?爲何這一切無法被阻止?
我的答案,是過多的“社會管理控制慾”。也就是說,“要管一管”這個思維成了社會的主流,每一個人都覺得只有依靠管着,才能達到發展的目的,以及才能獲得安全感。
好像只要一不管,這社會就徹底亂了,發展也無從談起。
在這背後,其實就是上層管理者對於控制慾的無盡渴望與追求。
當我們談論制度、管理這些話題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爲那是一個機械化的東西,但事實上,制度和管理的背後還是人,是人性決定了管理方式。
所以,問題的根源也出在人性之中。
在一切都相對鬆弛的年代,人性總體來說也是有所不同的。管理者作爲人性的一部分,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更傾向於“放手自由去幹”而不是“跟着我指定的方式去幹”。
比如說對待學生,那時候寒窗苦讀更多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比較私人化。努力不努力全憑自己,老師也不會苛求學習之外的其他細節。
所以那時候價值觀也更多元化,課後老師還經常跟學生混在一起打籃球什麼的,大家都活得比較有“人味兒”。
在經濟領域就更是如此了,在“放手去幹”的年代,除了法律有限制,基本上再看不到什麼其他規矩。做生意的人大展神通,將自己的各種奇思妙想融入商道,各種創新發明也層出不窮。
文化領域更不用說,沒什麼固定的價值觀需要宣揚,各種各樣百花齊放,只要創作本身是優秀的即可。
但後來,就逐漸變成了“按照指定的方式去幹”。
“管一管”逐漸取代了“自己幹”的思維,成爲社會主流。背後則是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要試圖抓住一切、控制一切,才覺得安心。
從經濟上來說,是從自由經濟發展到了產業經濟,產業經濟則是跟着“統一指揮棒”來的。指揮棒要搞新能源車,就全國各地上馬項目,大家一起蜂擁而上,最後騙補貼、內卷都來了。
各地方的招商不再是因地制宜和花樣創新,而是跟着產業指揮棒走。比如這幾年在很多地方,沒有掛上“高新制造業”這個邊,你就別想被招商引資。
到了教育領域,就更是如此,“管一管”早就超越了分數這件事,而是拓展到了學生的一切領域、一切生活、所有時間。
如果沒有每分每秒都盯着學生,似乎這些學生就要“瞎搞”似的。
所以發明出來各種各樣的方式,嚴格監控學生,拴住他們的時間精力,讓他們無處遁形、無處隱藏。讓他們沒有社交、玩耍、發呆、瘋瘋癲癲的機會和空間。
學生不需要人味兒,他們在管理者眼中只是機器。
教職工也一樣,他們是完成這個“無死角監控”的執行者,與此同時他們自己也成了被監控者,要接受全方位無死角的控制。
於是,無窮無盡的報表、彙報、考覈、檢查就來了。檢查者自己也疲於奔命,但又不能放鬆,於是形成了“每一層都累得半死怨聲載道”這種狀況。
“管一管”,成了一種深刻的恐懼感、強迫症,像烙印一樣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
那麼再往深了說,根源又在哪?
其實還是在於“層層檢查”的這種對上負責制。往上追根溯源,你總能找到一個負責檢查下一級的“領導”和“上級”,於是,從上往下就開始層層加碼,每一級都不敢怠慢。
從社會人性上來說,也正是因爲發展到了瓶頸期,所以管理者才試圖抓得更緊、管控更多。但這其實是一個悖論——越抓緊,其實發展越受到阻滯。
當一個社會以“不控制就沒有安全感”爲基調時,發展進步就一定會停滯下來,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這一點。
如果想要依靠“多管管”就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那麼結果註定只能是恰恰相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