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份簡歷,有人看到的是自豪,有人看到的是心酸
我已經很久沒有上過班了,當然也沒有看過什麼招聘信息,因爲以我這一把年紀要去求職,已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了。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我已經很久沒有上過班了,當然也沒有看過什麼招聘信息,因爲以我這一把年紀要去求職,已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了。
當然,不是說找不到工作崗位,而是找不到願意給我開工資的工作崗位,這不我前兩年剛去一個一分錢沒有的崗位幹了一年嗎。
但是我還是覺得,一個企業的單次招聘,能夠收到超過一百萬份簡歷,確實是超出我的想象空間了。
我脫離職場已久,其實在職場的時候也沒有在這種巨型公司幹過,完全不懂這種公司的人力資源有多少精力來瀏覽這一百萬份簡歷,並從中篩選出適合自己公司崗位的工作。
我今天早上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還在想,也許現在都已經在用AI進行簡歷瀏覽和匹配了吧,否則要瀏覽完這一百萬份簡歷,都得需要太多的人力資源。
開個玩笑,可能還需要另外再針對瀏覽簡歷的人力資源進行一次補充招聘。
這家公司很開心,發了一條稿子,把這個“傲人”的成就非常自豪地展示了一下。這應該也是企業宣傳的固有宣傳套路,我們這種跑馬拉松的人就很熟悉,經常有大賽事的組委會在報名結束以後都要在自己的宣傳平臺上公佈,本屆賽事一共有多少人報名,有沒有創歷史新高,在全國能排第幾,按照賽事規模來看中籤率是全國第幾低,有沒有跟六大賽事一較高下的能力。
但是大哥,人家賽事的主題是消費,是代表有多少人有消費能力,願意爲這一場賽事及其附加成本支付閒餘資金。
而你們是招聘,面對的是幾十萬個渴望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在爲了生存而努力,而不是像那幾十萬報名參加馬拉松賽事的人一樣,爲了自己的愛好而買單。
我說實話,用這樣的數據來進行企業宣傳,真的有點太殘酷了,至少絲毫沒有顧及到求職者的感受。
我剛纔仔細看了一下這家企業後續報道里面的數據解讀,40多萬人報名(有人投了不止一個崗位),競爭8000個崗位,如果一切正常的話,大約是50:1的錄取率,這就意味着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每一百個人裏面有九十八個人會失望而歸。
朋友們,這和馬拉松報名一樣,真不值得自豪。
每五十個人競爭一個崗位,這其實並不太稀奇,有很多緊俏的崗位甚至還能達到數倍於這個比例的報名人數。
但是請注意,這不是一個個例,而是一家公司的八千個崗位平均下來同時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意味着已經很少有這麼好、至少是相對其他公司來說這麼好的企業,一次性拿出來這麼多崗位招聘新人了;也意味着有那麼多大學生迫不得已投身到這種50:1的殘酷競爭之中,去爭取不到2%的機會;更意味着應屆大學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也許等到這2%的機會已經算是一個很大的機會,有些人根本連這種渺茫的機會都等不到。
更多的話,我就不說了,其實不說大家也清楚。
人與人的悲歡其實並不相通。
有些人在這一百萬份簡歷裏面看到的是自豪,有些人看到的卻是心酸。
幾年之前,網上有很大一批人,不但抵制外資企業,還喜歡追着國內的企業喊打喊殺,說甲公司有外資背景,是什麼買辦,說乙公司屁股是歪的,商標上有富士山,說丙公司的老闆把子女送到了國外,是轉移資金,說丁公司的高官曾經說過什麼不當言論,有公知嫌疑……
他們喊打喊殺,有他們自己的利益來源,不信你看,人家連偷稅都能偷四百多萬,請注意啊,不是收入啊,是偷稅都偷了四百多萬,具體多少收入,我完全不敢想。
說句老實話,我活了快五十歲了,這輩子經手過這麼大一筆資金,還是每年的清明節。
他們有掙錢的路子,那是他們厲害,但是你一個不那麼厲害的人,你跟着他們喊打喊殺有什麼意義呢?
他們砸的是別人的飯碗,而你砸的很有可能是你自己或者你家人的飯碗。
我最後說一句很扎心的話吧。
你不要去同情那些投出了一百多萬份簡歷的四十多萬名大學生,不是他們不值得同情,而是可能輪不到你同情。
他們敢於給這家公司投簡歷,說明就已經是這個就業市場上能夠卡住身位的那一批人了,已經是站在這個食物鏈的上半部分了,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連投這家企業的資格都沒有。
請珍惜每一個還在公開招聘的工作崗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