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0一臺“行車記錄儀”,終於理解大家爲什麼都不願意捐款了
最近,四川某希望小學災後重建的採購結果惹人注目,原價900元不到的松典相機(畫質達到了行車記錄儀的水準),採購價竟高達14050元,還買了兩臺。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最近,四川某希望小學災後重建的採購結果惹人注目,原價900元不到的松典相機(畫質達到了行車記錄儀的水準),採購價竟高達14050元,還買了兩臺。
根據後續報道,供應商回應“招標文件明確要求採購國內生產的單反相機”,最後相機由“松典”換成了“尼康D90”…
先不說這混亂的解釋邏輯,高校採購“索尼全畫幅次旗艦a7c2”都只是13500,尼康D90一個17年前(2008年)發佈、全新帶套頭不超過2000塊的機器,尼康家祖墳要冒多少次青煙,才能賣到14050。
一般而言,官方走“特殊渠道”後的採購價,比市場價高個兩三倍是比較正常的,該校將6000多的除顫儀報價29500,換作早幾年那就是“行業慣例”,原因很簡單:只有報價翻倍,使用的人才會更加珍惜(bushi)。
以我自己爲例,我曾有幸用過價值3000rmb的“電磁爐”(燒開一杯100ml的水,要先預熱10分鐘,再等待20分鐘)、價值兩三萬的示波器、價值十萬的感應電流表…這些東西談不上有多好用,但面對如此昂貴的儀器,任何人來了都得肅然起敬。
一個建校花費50萬、5·12重建花費600萬、佔地不足13畝、僅有1970名學生的希望小學(2024預算公開),一次災後採購就花了450萬,買的東西不僅少,還淨是些崴貨——什麼貴族小學要用20萬一套的會議系統、11萬一套的廣播系統…
錢從哪裏來?
轉移支付和賑災捐款佔了絕對大頭,果然,羊毛不出在自己身上,花錢就開始大手大腳。
這期簡單剖析一個現象:爲什麼大家越來越反對往災區捐款了。
這跟“無償獻血”是一個道理,好心相助最後卻被倒打一耙,錢還沒到災區就已被喫幹抹淨,費用透明度不足、監管機制缺位、信任鏈條斷裂…經年累月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一點都不令人奇怪。
從“捐款綁架”(有錢必須捐)到“拒捐戒捐”成爲主流,輿論兩極反轉的背後,是無數個現實的慘痛案例。
某市紅十字會公開預算顯示(2024),五個人的機構(其中兩個已退休),全年預算124.56萬,用於救災的卻僅有1.4萬,保管費高達99%。
北師大教授王振耀指出,國內慈善組織多依附行政體系,信息公開“依賴道德自覺”。中國紅十字會自2007年後統計數據長期未更新,捐贈平臺僅選擇性公佈“熱點項目”,地方分會信息更成盲區,這種官僚化作風與公衆期待的“社會本位”嚴重背離。
然而照當下的趨勢,期待數據透明根本不太可能(期待民間組織更不可能),只要不主動曝光,“松典相機”這種荒謬之事,永遠不會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