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採藥的回應來了,你愛信不信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醫保部門、藥監部門針對集採藥的回應,大家看了沒?
官方已經定性:
總的來看,此次關於“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多來自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
這個定性,似乎在暗示這些說法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
按照官方的邏輯,難道此前提出這些問題的醫生都在集體說謊?
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那些勇敢發聲的醫生是在集體造謠?
不然,你很難解釋很多問題。
首先,如果“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僅僅是“他人轉述”和“主觀感受”,那麼這些轉述和感受從何而來?難道提出這些問題的專家們都是憑空虛構、無中生有?
其次,如果專家們的質疑真的沒有任何依據,那麼這些問題的提出又是如何引發如此廣泛的社會關注?星星之火想燎原,也得有那麼多草可以燃燒吧?
再次,如果“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說法真的是無稽之談,那麼相關部門爲何不直接拿出科學數據來駁斥這些質疑?這難道不是最快速最高效的闢謠方式嗎?
現在的回應,雖然引用了部分數據,也說有研究成果,還做了所謂的“採訪”,然而,這些說法不但沒有答疑解惑,反而激起了更多的問題。
就比如,回應提到了氨氯地平仿製藥的研究成果,但報道並未提及樣本量、研究時間、對照組的設置等關鍵細節,光說有成果已公開發表,而且都沒有提供研究論文的鏈接或具體細節,這種不透明的做法,真的是回應質疑的態度和方式嗎?
更糟糕的是,在“麻醉藥不睡”問題的回應中提到,“麻醉誘導期仿製藥人均用量略有增加”,爲什麼仿製藥會略有增加,報道並未解釋,也未說明是否會引發其他問題。這種模棱兩可的回應反而可能加深公衆的懷疑。
而在回應“瀉藥不瀉”的質疑時,報道提到“複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是第十批集採新納入的品種,目前尚未使用”,這種回應雖然解釋了“瀉藥不瀉”問題的不存在性,但也暴露了另一個問題:如果問題尚未出現,爲什麼會被質疑?這不是明顯的邏輯漏洞嗎?
最最可怕的是,報道提到的接受調研的對象,全都是“有關專家”、“醫院麻醉科臨牀醫生”、“一家醫院領導”、“相關醫院和醫護人員”、“7家醫院負責人”、“結直腸外科主任”、“有人”等等,但那麼多人,從頭到尾愣是沒有一個人有名字。
而且,在羅列了一大羣沒名沒姓的專家後,這篇回應竟然也沒有采訪提出質疑的專家或普通患者,他們被無情地忽視了,淨是這幫沒名沒姓的人在單方面自說自話。
甚至,這篇報道竟然連作者的名字都不敢寫。
怪不得有人說,隱姓埋名的調查組成員,隱姓埋名的被調查者,隱姓埋名的記者和機構,卻要誠意滿滿地告訴我們事實真相。
那我們還能說什麼?只能說,這誠意可太棒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相關內容
- 某省某地把“天”賣了,民衆生計會有變化嗎?
- 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別高興的太早
- 爲什麼媒體大V對美國山火報道遠多於西藏地震?
- 在加州大火和西藏地震上,中國官媒的報道角度天差地別
- 2024未完待續:油罐車洗乾淨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