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應該給全要素生產率高的行業和企業,扶持應該給年輕人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file

喝了酒,打字可能有錯,但我們還是來討論一個問題–全要素生產率。

在海南的時候,僱車。司機聽我接了幾個電話後,就小心跟我探討,問我,錢到底哪裏去了。

當時我們正走在環島高速上,我就用高速和他舉例。

這條高速是用地方債修的,地方債是有資金成本的,比方說3%。然後高速修完了,每年還有維護費用,加上債務利息。如果高速的收費不能超過這個綜合成本,那麼這條高速就是虧損的。且虧損會隨着道路的老化而逐步提升。花了一百億修這個路,如果每年虧幾億,那麼這個資產就會不斷貶值,錢就這麼虧沒了,資產貶值沒了,壞賬沒了。

通常的思考是,爲了不虧損,我提高過路過橋費,那麼這個成本就會攤銷到物流成本里去,這也是我們國家物流整體成本佔比高的原因之一。甚至可能催生高速超載導致路面維護費用快速增加。

那麼怎麼纔是有效的呢?我讓他看了路邊密集的一體化燈杆,這種是無效投資,需要砍掉。還有一些景觀化的支出可以砍掉。但比如提升通行效率的,三亞去陵水的隧道要加緊投入。這樣,這條路就可以實現更少的無效投入,更多的有效投入,提升整條路的全要素生產率。

這只是一條路,從更多的行業角度看,比如光伏。全行業根本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全要素生產率問題。蓋了那麼多的生產線,土地資源,資本開支,辦開工工人的人力資源,政府配套的政策資源等等。生產出來的是毛利率爲零甚至爲負的產品,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全要素生產率。即使在這種背景下,地方政府依舊基於自己的利益視角,向光伏輸血。這就好像一個滴滴司機只能開一輛車,然後隔壁滴滴司機買了兩輛車,咱就買三輛車。

產能過剩不只是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是全社會不尊重全要素生產率的問題。今天我們去和德日韓比較,純粹從工業國家的視角來比較,問題是工業技術嗎?不是,我們全體系的供應鏈有強大的技術整合優勢。痛點是在工業利潤,我們把光伏做得完全沒有利潤了,碳化硅在英飛凌的手裏時,也是高毛利產品,但這才幾年,我們馬上要把碳化硅也光伏化了。

看官會說,那搶別人的飯碗是這樣的,要卷啊。

卷要適度,你不能卷得資產價格歸零。資產價格一定是基於利潤的。我最近也寫了一些向上管理的東西,其中有一個例子是,同樣兩家門店,買設備座椅等等,都花了10萬。一家每個月能盈利一萬,一年能有12萬,那麼盤這家店的人很多,按照3倍去盤36萬都很多人願意盤。如果這家店不盈利呢?虧錢呢,那這十萬只能按照三折出讓,甚至出讓都沒人要。【利潤決定了資產價格】,而利潤最終來自於哪裏呢?不是政府補貼,也不是單純的出口,也不是單純的內需,而是全要素生產率,我用了更少的資源,賺到了更多的利潤。

利潤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利潤本身也能反過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我們現在去看,很多製造業,因爲佔用要素過多,利潤過低,導致了開工率不足,然後進一步降低工人工資。而工人工資降低,必然會反饋爲產品質量下滑和生產事故頻發,這種負循環這幾年一直在各個行業擴散。

我們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了去送外賣。試問,一個外賣員,送三年外賣會有什麼勞動素質層面的提升?從整個社會的勞動力素質老看,從勞動力要素來看,年輕人送外賣,在當前人口結構下,真的是好事?

所以,只有有利潤的企業,纔可以養人,不是養懶人,而是逐步的分階段地培養人,把不會的變成會的,把會的變成專業的。利潤才能反哺出勞動力素質,提升勞動力要素。

現在我們的投資指引,是去投紅利型的股票,投一些壟斷行業,上游資源行業。是,從利潤率的角度來看,他們目前是可以的。但從全要素來看呢?他們佔據了那麼多要素,然後貢獻那麼點利潤,且是無法增長的利潤。那麼把資本這個要素過度配置在他們身上,合理嗎?符合我們這個國家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驅動增長】這個目標嗎?整個社會對這個基本的道理,也曾經有過比較清醒的認知,十九大報告裏也是提到過全要素生產率的,但從這幾年來看,對實際資源配置的指導有限。

如果資本都是配置高股息和資源型企業,長線資金都去做空式買國債,地方繼續向全要素生產率已經畸低的行業裏進行產業補貼,那我們是走不出來的。就好像在財政困難就業困難的時候,給老人增加養老金,而不給年輕人增加就業機會,那是走不出來的。

資源應該給全要素生產率高的行業和企業,扶持應該給年輕人。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真的沒有必要摸石頭。

再寫就是吐槽了,引用周總理的名言作爲結尾吧——只有忠於事實,才能忠於真理。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