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超越瓊瑤了嗎?
前天晚上被韓國的事情驚着了,不停地刷新聞,看事情怎麼發展。一直到尹錫悅宣佈收回命令,才放心去睡覺。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01
前天晚上被韓國的事情驚着了,不停地刷新聞,看事情怎麼發展。一直到尹錫悅宣佈收回命令,才放心去睡覺。
第二天看到瓊瑤女士去世的消息,如果換在平日,肯定會傷感一陣。畢竟人到中年,就容易懷舊。但當時不行,滿腦子還是被韓國的新聞佔據着,所以只是略微詫異了一下。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鹹喫蘿蔔淡操心,但真的是極受震動。也許是事有湊巧,我上個月剛剛讀過韓江的《少年來了》,還寫過一篇玻璃軀體裏的堅硬寶石。當時看到新聞,第一個念頭就是:難道那些血都白流了嗎?難道又走回那個循環了嗎?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雖然跟我沒有直接關係,但確實有點崩潰的感覺。
當然,最後證明我是多慮了。有些力量,比我這個悲觀主義者想象的更爲強大。現在大致塵埃落定,也就有心思想點別的了——比如瓊瑤女士。本來我應該寫一篇關於韓國的文章,但想來想去還是算了,寫也寫不好,徒亂人意。
所以,還是寫寫瓊瑤女士吧。
這兩個話題看上去沒有什麼關聯,甚至截然相反。一個屬於公域的、遼闊的世界,一個屬於私域的、情愛的世界。但是,人的心靈不都是穿越於這兩極之間嗎?
02
我初中的時候讀過很多瓊瑤的書,至少有十幾本。一個小男孩讀這麼多瓊瑤的書,聽上去有點很古怪。但是沒辦法。那個時候沒那麼多書可供挑選,我又有閱讀的癖好,拿到什麼就讀什麼,所以前前後後讀了很多。
不知道現在讀起來會是什麼感受,但當時覺得不錯,我印象比較深的是《聚散兩依依》、《燃燒吧,火鳥!》、《聚散兩依依》,還有一個書名我忘記了,內容好像是女主角的傻弟弟把男主角打壞了,把我氣得要死。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彩霞滿天》,我記得裏面寫到特別窮的一對情侶,只能買一份果汁,兩個人分着喝。雖然自己當時可能比他們還窮,但意識不到,覺得他們還挺可憐的。
我能讀到瓊瑤小說,是因爲當時她的書特別特別流行,滿大街都是。現在的孩子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它們的吸引力了。這就是時代的變遷。這就像鄧麗君的歌。我歲數小一點,已經錯過了鄧麗君的歌。我聽着只覺得甜的發膩,但是比我大上十歲的人,聽她的歌是可以感動得掉眼淚的。
爲什麼呢?
因爲以前從沒有那樣的歌啊。大家聽的都是義正詞嚴的正能量歌曲,忽然出來了鄧麗君的歌。那就不是單純地聽歌了,而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原來人是可以發嗲的,人是可以甜蜜蜜的,人是可以你情我愛的。那不是不要臉,而是正常的,甚至可以拿出來唱的!發現這一點,是可以讓人掉眼淚的。
瓊瑤的小說也有類似的效果。至少在我的記憶裏,以前沒有那樣的小說。以前我讀到小說,一定要有中心思想,要宏大,要高遠,要能總結出點什麼。哪怕當時的先鋒小說(我記得當時已經有先鋒小說了),也是如此。也正因爲這樣,瓊瑤小說才讓大家如此着魔。
瓊瑤小說的主題是“愛情至上”。現在網上有個瓊瑤梗,“你雖然失掉了一條腿,但是她失掉的可是愛情呀!”現在的孩子覺得很好笑,“三觀不正”。時過境遷以後,我也會覺得有點好笑。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不少年輕人是相信這個的。就算他們覺得自己未必做得到,但也認爲這終究是正確的、美好的。
那麼瓊瑤的書到底好不好?她說的“愛情至上”那套東西到底對不對?
如果站在此時此刻,我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但是針對我小時候那個具體時代而言,我覺得那些小說是好的,是有益的。即便今天回過頭來看,我還是這麼認爲。
這就像鄧麗君的甜歌,我並不喜歡。但是當時代單調乏味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那些甜甜的東西就是好的。同樣,當時代粗糲荒蕪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瓊瑤女士的小說也就是好的。它讓讀者相信人生裏有美好的東西,相信人活在世界上是爲了彼此相愛,而不是爲了彼此相恨。
說到底,一個沉迷於瓊瑤小說的世界,肯定比一個沉迷於敵我鬥爭的世界更正常,更文明,也更適於普通人生活。
03
很多人都說瓊瑤小說虛假膚淺,雖然不想冒犯逝者,但是我不得不說這些話也有道理。任何一個成熟的閱讀者,都不可能認爲瓊瑤女士的小說有多高的文學性。
但是,一個社會整體的心智性情,往往是由那些通俗的大衆讀物來決定的,而不是由那些深刻的學術讀物來決定的。就像現代我們所處社會的整體心智性情,恐怕也更多地由抖音和小紅書來決定,而不是由豆瓣年度高分書籍來決定。
如果把瓊瑤小說跟現在的霸道總裁愛上我、穿越古代做王爺之類的比較,那我覺得真不好說是進步。
當年王朔老師批評“四大俗”,很多文化人也說港臺是“文化沙漠”,我當時歲數雖小,但聽了也不以爲然,因爲這完全違反我的直覺。我當時明顯感覺到自己周圍纔是文化沙漠,大家幾乎都有文化飢渴症,隨便一個什麼電視劇都能“萬人空巷”,這不是文化沙漠又是什麼呢?我們怎麼好意思說人家是文化沙漠,而我們是文化草原呢?
鄧麗君、羅大佑、崔健是啓蒙者。其實,瓊瑤、三毛、柏楊也是啓蒙者。當然,回過頭來看,瓊瑤、三毛、柏楊他們的書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經不住時代的考驗。我前些年重讀三毛和柏楊,就大失所望,覺得跟我記憶中完全不同。但是沒辦法,它們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一個封閉、焦渴、乾涸的文化環境急不可耐地抓住了它們。
我記憶裏一度以爲三毛是張愛玲級別的作家,但後來重讀,真是大失所望
而且,它們即便沒那麼好,但大方向卻沒有問題。我們可以說瓊瑤小說虛幻淺薄,但虛幻裏有愛的底子;我們可以說三毛的散文矯情自戀,但矯情裏有自由的底子;我們也可以說柏楊的雜文偏激幼稚,但偏激裏有進步的底子。
而這些東西,都是那個時代極其匱乏的。
04
那麼現代呢?
瓊瑤、三毛、柏楊,當然都是我們要超越的階段。但是這個時代超越了嗎?我覺得真的很難講。
也許是我有時代濾鏡,或者個人偏見,我總覺得當下時代在走向保守。很多年輕人似乎還沒有年輕過,就已經老了。
比如現在網絡輿論裏,往往覺得收彩禮纔是正常的,覺得門當戶對纔是正確的,覺得“有情飲水飽”是荒謬的。當然,我不能說這些想法一定不對,但我總覺得,這不是少年戀愛時應該有的心性。
現實當然是嚴酷的。漫長的時間可能會打磨掉人的棱角,消磨掉人的激情,但是人畢竟應該先長出棱角,先生出激情來。年輕時的戀愛就應該是忘我的、燃燒的,哪怕火焰隨着時間流逝不再熾熱,它依舊能發出餘熱來溫暖我們的人生。可如果戀愛一開始就是如此現實,如此半死不活,如此擺出二婚般的利害算計,那麼它怎麼能夠給人生提供那份溫暖呢?
我很不理解。
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對瓊瑤、三毛之類的書有點輕蔑,覺得誇張做作,裏面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是看看如今的網絡,我又覺得那裏有一些我們輕蔑不起的東西。
就像餘秋雨老師,我也拿他的文章開涮過,但是看看現在那些殺氣騰騰的網文,卻又覺得餘秋雨老師即便再矯飾,也是文明化的矯飾。我曾以爲去掉那份矯飾,可以留下更純粹的文明,可沒想到去掉矯飾後,也可以露出暴戾兇蠻來。
同樣,對於瓊瑤女士,我現在也多了一份敬意。愛畢竟是美好的,是值得讚美的。在一個如此匱乏愛的年代,她曾經讓那麼多人明白這一點,也算是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