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不起飯的窮苦人啊,請收下這份江湖套餐江湖情
從小,我就經常聽到一個詞,“仁義”。在蘇北方言裏,這兩個字的發音帶着鄉土的韻味,小時候我並不知道它們的具體寫法,只知道村裏人誇一個人大方、講義氣時,總會說:“這人真仁義。”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從小,我就經常聽到一個詞,“仁義”。在蘇北方言裏,這兩個字的發音帶着鄉土的韻味,小時候我並不知道它們的具體寫法,只知道村裏人誇一個人大方、講義氣時,總會說:“這人真仁義。”
我媽,就是一個非常仁義的人。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四五歲時,縣廣播裏播過我媽的故事,在我們十里八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她是村小的一名語文老師,班裏有個姓史的孩子,父母因癌症相繼去世,只剩他和哥哥相依爲命。媽媽心疼這兄弟倆,經常把他們接到家裏喫住,還幫他們買衣服、書本和食物。那時,農村老師工資低得可憐,媽媽還要下地幹農活,才能勉強維持家用。即便如此,她仍盡己所能幫助這兩個孩子。這件事後來被縣裏知道了,纔有了廣播裏的表揚。
媽媽教了一輩子小學。剛開始是在農村,我十歲那年,她進修拿到了大學文憑,才調到縣城小學,直到退休。
我印象中,小時候家裏總是熱熱鬧鬧的,滿是來補習的學生。他們有些還喫住在我們家。那時可沒有“補課費”一說,媽媽純粹出於責任心,免費教孩子們。那個時代,讀書確實可以改變命運,讓孩子好好讀書,可能是改變他們家庭的唯一途徑。許多孩子因爲她的幫助,考上重點中學,後來又走進大學。
媽媽是一個心善的人。八十年代,社會上還有很多乞丐討飯。看到這些衣衫襤褸、形容憔悴的人,我們小孩子總是害怕得躲開,媽媽卻會拿出饅頭或者給他們的碗裏盛上飯,並熱情送他們離開。
她心大,不計較,人緣好。在我們縣城的街上,走幾步就有人跟她打招呼。
2009年,媽媽因病去世,時年未滿60歲。她的葬禮上,不少當年的學生從外地趕來弔唁,送她最後一程。她的一生不算很長,而且也沒有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卻被許多人記住和懷念。
媽媽很愛學習。因爲時代原因,她看了很多舊書。我家裏多的是像楊家將、呼家將、《三俠五義》、《隋唐演義》這類書。八十年代沒有別的娛樂,這些舊書也成了童年時我的精神食糧。這些傳統故事,讓我對俠義精神有了最初的理解。後來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媽很早就學會了用電腦發郵件和寫作。她喜歡在網上看新聞,關注時事,關心社會。如果她能活到今天,可能會對當下的一些現象感到迷惑和失望,但我相信,她仍會以自己的方式,繼續做“仁義”的事。
昨天,看到鳳凰網一篇文章,講的是不少地方出現了“對無收入者免單”的餐廳。看完後,我不由想起了媽媽。如果她開餐廳,她肯定也會這樣做。因爲善良、仁義,是她一生的底色。
媽媽去世15年了,我從未認真寫過她,或許是害怕觸碰記憶的禁區。今天提起她,除了懷念,也多了一份反思。作爲她的兒子,我在很多方面遠不如她,但毫無疑問,她的仁義深深影響了我。
進入媒體行業至今,我堅持的理由,很大程度上源於媽媽的這種精神傳承。
這些年,轉做自媒體之後,壓力大、收入低,文章還常被外星人劫持,但一篇抨擊時弊、爲弱者發聲的文章,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它可能不如一碗免費牛肉麪那樣直接暖人心胃,但卻是另一種“仁義”的表達。我想,如果媽媽天上有知,看到這些,應該也會欣慰的。
不再碎碎念這些了。
這些爲無收入者免單的餐廳,是從疫情之後多起來的。從一線的北京、上海、廣州,到二線的天津、成都、重慶、鄭州、杭州,以及四五線線的銀川、菏澤、赤壁等,都有這樣的餐廳。一個城市出現一兩家後,很快會有餐廳效仿加入,其中有連鎖餐飲,但更多是個體小店。
還有的店主是在社交媒體上刷到,跟着加入的。天津津南區一個叫“聚鑫源”燒烤攤的老闆宋浩,去年刷到一家烤魚店老闆的視頻,後者站在貼出的免費喫飯海報前對網友說,如果你很困難,可以來找我,說“來一份江湖套餐”,我可以幫助你。宋浩打印了同樣的海報,還在原有內容上加了一句話:希望你以後堅定信念,努力生活。
爲保護處境艱難者的自尊心,很多店設置了“暗號”——來求助的人,不必講原因,只要報上暗號,就能獲得一份免費餐。
這些暗號,有的叫“1號牛肉麪”,有的叫“告訴董事長,來碗肉湯飯”,還有的叫“江湖套餐”。不管暗號叫什麼,它們對應的都是一份量大質優的飯菜。
還有的店,連暗號都不需要。有兩個店主說他們是被美國“牆上咖啡”故事打動和啓發的。兩人曾刷到同一個視頻,講的是美國有一家咖啡小店,有人進店會點兩杯咖啡但只喝一杯,多的一杯是捐贈的,服務員會把對應的“咖啡一杯”標籤貼到牆上,有喝不起咖啡的人進店就可以取下標籤,換一杯咖啡。
現在,顧客在他們的店裏捐出1元或者任意金額,都可以領到一個愛心貼,貼在牆上。困難者進店後,只需要揭下一個愛心貼,就可以去換一碗麪。
有顧客在愛心貼上寫下鼓勵:
“喫飽飯,不想家。”
“早日度過難關!”
“困難有時,希望有時。”
“會好起來的,加油。”
……
有的店主會專門培訓服務員,比如成都一家叫“正反面”麪館的老闆張平就定下四個“不要”:不要盯着求助者看;不要指指點點;不要問人家爲什麼喫不上飯;說話聲音不要太大;“把他當普通客人正常服務就好”,唯一的區別是,要過去問一下“用不用再添點什麼”。
很多提供免費餐的小店,也同時給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騎手提供價格優惠的愛心餐和免費水。
這些爲無收入者提供免費餐的店主們,多數經濟並不寬裕。有的家人生病,有的債務纏身,有的是“房奴”。其中好幾位說,自己屬於“窮人”和“底層”。
感慨呀。仗義每多屠狗輩,說的就是這些底層的仁義之人。用一句這幾年網上很流行的一句話說,因爲淋過雨,所以更想爲別人撐傘。他們受過苦,所以更能體諒苦難中的人。
這兩年多是年輕人來喫免費飯,特別是今年,絕大多數都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
一個小夥子喫了好幾頓免費面之後,再不好意思來了,怕煮麪的大姐認出他,給他臉色看。後來他告訴店主,自己失業了,交完房租身上就沒錢了,連喫飯都成問題,還曾去寺廟要喫的。
另一個二十多歲,兩廣一帶的年輕人,在天津一家麪館狼吞虎嚥喫完後,提出幹活抵賬。
他不願白喫這碗麪。
很多打暑期工失敗的在校大學生,也是來喫免費飯的主要羣體。有個姑娘拿着家裏給的一千多元出來打工,錢花完了,工作也沒找到,又不想這麼回去,就來喫免費餐。
來喫免費餐的也有落魄的中年人。
一個兩天沒喫飯的四十多歲男士,不好意思在店裏喫,希望打包帶走。店裏給他裝面時,用了最大的塑料圓盒,還加了兩個雞蛋。煮麪過程中,男士不停鞠躬,以及說“謝謝”。
你看,店主仁義,來喫的人也感恩。
感謝鳳凰網告訴我們有一羣這麼仁義的店主,有這麼一些雖然喫飯都成問題但努力保持體面並心存感激的困難人羣。現在國內還有一家依然關注民生、關注底層的媒體,是非常非常難能可貴的。
我喜歡這些故事,它們不宏大,卻真實動人,充滿溫度。這些細微而感人的片段,描繪的是無數普通人之間的善意與情義。我們爲什麼愛中國?我們所愛的,並不是抽象的國界、概念,而是這些有血有肉、鮮活善良的人。從古到今,這個國家從不缺有情有義的人。他們用日復一日的樸素善良,讓這個國家的形象具象且生動,讓中國人不管走到哪裏都會無限牽掛。
我認爲,這樣的助人接力賽,不能僅僅在底層人羣中傳遞。這樣的善意不應該侷限於底層,它需要傳遞得更廣更高。那些更有能力、更有資源的人,更應該接過這根接力棒。他們的“能力圈”更大,能夠帶來的改變也更爲深遠。
凜冬將至,我們不能任由同胞凍餓而死。富人出錢,窮人出力,一起把這個社會託舉起來。
這些天,社會上戾氣橫生,讓人憂慮不安。這樣的情緒背後,或許正是因爲許多人未能感受到足夠的善意與溫暖。假如那些迷失的心靈,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收到一碗熱湯麪、一次溫柔的鼓勵,也許就不會再被絕望吞噬;那些車也許就不會橫衝直撞,那些鋒利的刀具或許會被放下,歸回它們該待的地方。
所以,這盞燈,不僅僅是爲他們而點燃,也是爲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