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了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無差別殺人的背後
這篇文章寫在 2022 年 2 月。當時“法治的細節”欄目想在春節期間開個特輯回饋讀者,於是我們四人就圍繞當時的熱播劇《開端》寫了數篇文章。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作者按:
這篇文章寫在2022年2月。當時“法治的細節”欄目想在春節期間開個特輯回饋讀者,於是我們四人就圍繞當時的熱播劇《開端》寫了數篇文章。《開端》描寫的就是個無差別殺人案,一對女兒因被網暴而自殺離世的夫妻,謀劃在公車上製造一起爆炸案以發泄怨恨。記得當時對這類案件我和陳老師還有不同意見,我的想法更大衆,對這類案件應該瞭解其背後成因,唯有反思才能療愈創傷,重建信任。陳老師的立場更堅決,無論再大的苦難都不能成爲報復社會、濫殺無辜的理由。
但追劇和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大概都沒想到,僅過去了幾年,被我們在文章裏討論的無差別殺人案就在現實裏一再發生。就在我敲下這行字的時候,手機屏幕上又跳出一則新聞,“湖南常德一學校門口發生撞人事件,多名學生被撞受傷”。無差別殺人案的發生總是令人痛心,因爲受襲者往往是社會中最羸弱無力的婦孺和老人,他們倒在癲狂者的刀下和車下,也撕裂着每個人的心。在一件件案件發生時,我們總會追問,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這些人如此癲狂,以至將屠刀一次次地揮向無辜者?這個責任到底是在犯罪人自己還是社會?但無論如何歸因,我們需要做的可能都是正視問題。我們需要譴責,我們也需要反思。因爲就像《開端》那部劇預示的一樣,我們都坐在同一輛大巴車上。
“他死了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無差別殺人的背後
——節選自《權力的邊界》
《開端》大結局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感情期待,“好人得到表彰、壞人得到懲罰、所有的問題都得到化解”。雖然我們每個成年人都知道,這種“Happy Ending”在現實中並不一定總會出現,但在影視劇中看到還是會獲得安慰。
結局也最終揭曉,製造爆炸案的王興德和陶映紅是因爲中年失孤而報復社會,其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引爆公車來促使警方重新開啓對女兒死因的調查,而選擇特定線路特定時間,也是作案人慾與死去女兒再聚的執念。
《開端》的後幾集非常細緻地描寫了王興德和陶映紅在女兒去世後的心理變化。從最初知道女兒死訊時的悲慟,到無法找到女兒中途下車原因時的無助和絕望,再到被網暴時的激憤和偏執,完整清晰的故事脈絡和絲絲入扣的演員表演,可說很好還原了一個處心積慮的復仇者的養成史。
雖然我們常說,自身的苦難並不應成爲報復社會、濫殺無辜的理由,但這部劇未對壞人壞事做簡單歸因和粗暴審判,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動機形成的原因過程,還是很值得讚許。還記得當年學犯罪心理學時,老師總說罪犯殺人十有八九因錢或因情,選擇的作案對象也大多與其素有仇怨。
但在無差別殺人的惡性案件中,上述結論就無法成立,罪犯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現場幾乎見誰殺誰,目的也大多是報復社會、發泄自身不滿。也因爲作案對象是隨機選擇的,所以此類案件不僅偵破壓力大,社會影響也極其惡劣。在描述此類案件時,我們總會加上“濫殺無辜、罪大惡極”的評價,也因爲其惡性實在太大,以至於再很少去探究犯罪人背後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故事,才導致了他做出如此偏執暴戾的選擇。
2020年有部臺灣熱播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描述的也是場無差別殺人案件。劇情全景式地描述了犯罪給被害人家庭、加害人家庭乃至社會所造成的巨大創傷。但要療愈創傷、重建生活,可能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這種惡性事件背後發生的真正原因。劇中爲罪犯辯護的律師也曾說,“他殺人,他應該要死,他生病了,就算真的罪證確鑿,判了死刑沒有關係,爲什麼一個國家要這麼粗暴地奪走一個年輕人的生命。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到底爲什麼要這麼做,他死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但很多時候,司法和社會在面對此類暴力性案件的時候,似乎都沒有展現出如此的耐心。在2021年發生於福建莆田的歐金中案件中,犯罪人因爲鄰居多次阻撓自己建蓋新房,導致家人無處可依而將一腔積怨化作殺心,並最終釀成鄰居一家祖孫四代2死3傷的慘劇。
案件爆出後,網上曾多次流傳歐金中的求助信息,裏面都說明其作案前曾多次向行政機關反映翻蓋新房時遭遇他人阻撓。記者在進行案件調查時也爆出,歐金中一家因無處可居,曾在臨時搭建的雨棚內居住6年。而最終引爆其犯罪的原因也在於,案發前福建發生嚴重臺風,歐家臨時居住的雨棚鐵皮在臺風中被颳走,年邁的母親淋在雨棚裏無處可避。
案件最初爆出時,媒體和公衆都還有意願去了解歐金中背後的故事,但隨着歐金中在逃亡途中畏罪自殺,警方確認案件中並不存在所謂“村霸”,村委會在建房過程中也沒有失職後,案件徹底終結,有關歐金中的故事也被徹底封存掩埋再無從瞭解。
公衆只知道這次滅門案的起因是“鄰里挾恨”,但這種底層互害中是否真的有所謂村霸的存在?歐是否真的多次向政府反映求助無果?基層幹部是否存在不作爲?村委會是否考慮了歐的居住訴求並積極履職,這些追問伴隨歐中金事件熱度的消退再無人問津。
仔細想想,發生此類案件後如果只是簡單的懲治罪犯,而不去弄清其背後原因和真正動機,無論對於生者傷痛的撫慰還是對同類事件的避免,又都是相當遺憾的缺失。
劉學州死後一位資深媒體的編輯說,學州的死可能並無法完全歸咎於父母的薄情和網暴的殘虐,如果存在運行良好的NGO組織或者心理干預機構,可以在孩子尋親時及早介入提供幫助,或許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我對這話深表贊同,也樂觀地相信,如果真能找到誘發無差別殺人的原因,或許就能避免無辜者的被害,儘管這種認識在網絡化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被誤解爲對施暴者毫無底線的同情。
中國人總是將農曆新年的到來作爲新的一年的開始,也習慣在此時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見證了法治的進步,也總會因極端案例事例的爆出而不時陷入失望和沮喪,但失望和沮喪並不該成爲放棄的理由。《開端》裏肖鶴雲和李詩晴一次次地歷經循環和生死,也還能一遍遍地總結經驗,如何在下次循環時做得更好,可以阻止公車爆炸,也可以保護所有善良的普通人全身而退,這份勇氣和堅持同樣是這部熱播劇打動人心的地方。
法治之路道阻且長,但如果這還是我們的信仰,就像女主李詩晴篤信公車上每個無辜的人都應該獲得拯救,哪怕要歷經一遍遍的生死,那麼就應該堅持。明知會失望還依舊保持希望,或許也是人至關重要的理性和善行,所以堅持在循環裏沉浮而不退卻。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