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科普文章《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處》

前兩天,國家衛健委旗下的公衆號“健康中國”發表了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處,包括緩解痛經、減少子宮肌瘤和巧克力瘤的發生概率、降低癌症風險以及讓女性變得更聰明。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前兩天,國家衛健委旗下的公衆號“健康中國”發表了一篇科普文章,介紹了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處,包括緩解痛經、減少子宮肌瘤和巧克力瘤的發生概率、降低癌症風險以及讓女性變得更聰明。

img

最後一條甚至登上了熱搜,號稱是對“一孕傻三年”的闢謠。

如果沒記錯的話,就在幾年前,官媒還曾宣傳過“一孕傻三年”是有科學依據的。現在突然改變說法,難不成是在這方面又有了什麼新的研究成果嗎?

別說,還真有。

“202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在懷孕期間可能會出現特定腦區域的體積變化,尤其是在調控情緒和社會行爲的區域,這種變化可能與提升情感能力、同理心和社交能力相關,從而改善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聯繫。[1]

另一項2023年的研究表明,懷孕期間和產後,女性的大腦會經歷神經可塑性變化,尤其是在與母性行爲相關的腦區,如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這些變化可能增強母親對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提高情感理解和社交互動能力。[2]

而今年的一項研究則表明,懷孕和分娩後,母親體內的激素(如催產素和雌激素)水平會顯著變化,這些激素也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和結構。特別是被稱爲“愛的激素”的催產素,能夠促進母子之間的情感紐帶,增強母親的照顧行爲。[3]”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這些研究僅僅是支持女性在經過生育後,所謂的“母性”會增加,並沒有提到女性會因爲生育而變得更聰明,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類似的不嚴謹在這篇文章中隨處可見。比如文章說“孕育可以緩解痛經”,但實際上,大多數關於生育與痛經的研究都屬於觀察性研究,這類研究能夠揭示相關性,但無法證明因果關係。

換句話說,某些女性在生育後痛經確實減輕了,但不能確定生育是導致這一變化的唯一原因,還可能與生活習慣、精神壓力以及健康狀況有關。

而且,受限於樣本數量與多樣性,類似研究的普適性往往是存疑的,何況目前的研究結論並不完全一致,也有部分研究顯示,生育後痛經沒有顯著改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加重。

同樣的,在這篇文章介紹生育的另外兩大好處時,也或多或少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只選擇對結論有利的研究且無視這些研究的侷限性與置信度。

更嚴重的問題是,作爲一篇科普文章,對事物的介紹應該力求全面,而不是隻說好處不說壞處,搞得好像生育行爲成了沒有副作用的靈丹妙藥一樣。

當然,根據進化論的原理,雌性的生育應該只會給其自身帶來好處,起碼不應該出現什麼明顯的副作用,畢竟某種繁衍行爲一旦給物種帶來生存劣勢,很可能會被自然選擇淘汰掉。

一位因爲生育的負面效應而失去競爭優勢的母親必然會導致其子女的存活率大幅下降,進而使得她的基因在一代代的遺傳中走向消亡。

但人類卻很不一樣,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女性的生育風險就大大增加了,比如分娩疼痛和難產、生育間隔變長、脊椎和下肢壓力增加等等。

img

按理來說,這樣的弱點本應在漫長的演化中被其他優勢基因所取代,但也正是人類的特殊之處,包括社會成員的相互支持、適應性優勢、可積累的育兒經驗等,大大降低了這種生育風險對種族繁衍的負面影響,使其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被現代人類女性所繼承。

如今,隨着各學科的發展,生育對女性潛在的不利一面也被更多的揭示,比如產後抑鬱症、包括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在內的身體健康問題、社會與經濟壓力所導致的心理問題等,而這些都是影響女性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是應該被作爲生育主體的女性所知曉的,她們有這個權利。

至於這篇所謂的科普文章爲何只報喜不報憂,其實在一開頭就說明原因了——“孕產婦和家人應該更多關注生育帶來的正面價值。”

很明顯,這不是一篇遵循科普原則、以科普爲目的的文章,而是爲了配合最近頻頻出臺的各項鼓勵生育的政策所炮製的另類宣傳。

不是說不能宣傳,要宣傳就用專門的宣傳渠道,而不是假借科學之名來搞僞科普,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且不說女性的生育意願低下究竟是不是生育風險所直接造成的,就算是,那也應該先解決這些風險,而非通過掩人耳目的方式傳播充滿誤導性的“知識”。

目前,該文已被髮布者刪除,不知是因爲評論區翻車了,還是出於科普工作者的良心發現,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好事。

相關文獻: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