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還是賣國:汪精衛的黑與白(下集)

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前半生是萬眾膜拜的英雄,後半生是舉世唾罵的漢奸。他曾經為了革命,捨身刺殺滿清高官,也為了所謂的和平,最終屈膝於侵略者之下。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可能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作者 |二大爺

汪精衛養好病從歐洲回國之後,擔任國民黨的副總裁,二號人物。但是他和蔣介石在對日政策上已經不太對路了。汪精衛在 1938 年提出了著名的和平運動。這個運動的核心論點就是:中國是不可能打贏和日本的戰爭的。在徹底的失敗之前,以談判實現和平將更為有利,還可以為日本佔領區的人民爭取更好的待遇。

汪精衛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但當時並不奇怪啊,因為中國的抗戰在當時完全是孤軍奮戰,國際上根本沒有得到有效的支持。今天的烏克蘭打俄國,幾乎歐美的國家都在背後出錢出力,但當時的中國真的是舉目無親啊。在當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九國會議上,都是替日本說話的,連英美都不支持中國,反而要求中國以談判來解決問題。

說句實話啊,如果不是二戰爆發,日本加入軸心國和英美為敵,那麼他們會不會幫中國,還真的是問題。美國也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才真正的全面支持中國。所以在 1937 年抗戰全面爆發的那個時間點上,汪精衛有悲觀的情緒是很正常的。

在 1938 年日本佔領南京之後啊,中日之間所有的談判都破裂了,彼此斷交,情況更加危急。汪精衛和周佛海、梅思平、陶希聖、高宗武等人就組成了一個低調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宗旨就是推進和平運動,認為再打下去沒有意義了。但是汪精衛也知道啊,根據日本人提出來的和談條件,蔣介石已經不可能同意。

所以他私底下派曾經當過外交部副部長的高宗武秘密前往日本,試探日本人的底線。那個時候的日本在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等大戰役之後,佔領了大片的地方,但是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依然還在。而日本因為戰線太長,兵力捉襟見肘,深陷消耗戰的泥潭,他們也意識到了很難在短期內打垮中國,特別是臺兒莊戰役,國軍視死如歸取得大勝,日軍遭受重創。他也迫切的需要緩一緩。

汪精衛在這個時候提出和平運動,正中日本下懷。於是,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和高宗武接觸之後,雙方就達成了著名的“汪日密約”。這個著名的密約有六條:

一、中日簽訂防共協定,以內蒙為特殊防共地區,允許日本駐軍。

二、中國承認滿洲國獨立。

三、日本廢除在中國的治外法權,歸還在華租界。

四、同意日本開採華北自然資源,中方給予日本貿易最惠國待遇。

五、日本不要求戰爭賠償,但中國需要賠償日本僑民的戰爭損失。

六、待和平恢復,日本在兩年內撤軍。

這個密約確實是喪權辱國了,但是考慮到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了大片的地方,能夠爭取到這些條件也不算是太差。最重要的是爭取到了日本撤軍的承諾,只要日本人撤軍,那麼也就算是和平達成。所以呢,汪精衛非常滿意,覺得這是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有了日本人的承諾,汪精衛就下決心要落實他的和平計畫。但是很顯然啊,這個計畫老蔣是不會同意的。老蔣雖然私底下也和日本人有接觸啊,但在日本佔領南京之後,就全部中斷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蔣在遷都重慶之後啊,他斷定日本人的戰線太長了,一口吃不下中國,所以他可以以拖待變,鐵了心和日本要幹消耗戰。

所以在高宗武把對日密約的內容報告給老蔣之後,被老蔣破口大罵。但是老蔣也知道這是汪精衛牽頭搞的事情,所以呢他也沒有追究高宗武私下去和日本達成密約的,這件事不了了之。老蔣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讓汪精衛產生了嚴重的誤判。他以為老蔣還是像簽訂塘沽協定的時候那樣啊,因為拉不下麵子怕承擔責任,作為最高領袖想唱紅臉,而默許他這個二把手去唱黑臉。

所以汪精衛反而加快了和日本接觸的腳步。他又派出親信周佛海去上海和日本人談判,最終確定了之前達成的內容。雙方在上海虹口的重光堂簽署了最終的密約。所以這份密約也叫做重光堂密約。這個密約達成的前提,就是要汪精衛脫離重慶政府,出面挑頭。

汪精衛呢也答應了。他最初的設想啊,其實並不是去日本的佔領區成立一個政府,而是去雲南,在目前尚未淪陷的南方地區建立一個新政權,來和日本談判,達成協議後接收日戰區,實現所謂的和平。這樣呢他就不算是投敵了,不必背漢奸的罪名。

所以汪精衛在得到雲南的軍閥龍雲支持他的承諾之後,在 1938 年的 12 月 18 號,就秘密帶著家屬和一幫的手下逃離重慶,飛往昆明。隨後呢又飛往越南的河內。他在走之前啊,給蔣介石留了一封長信,信的最後說:“君為其易、我任其難。”也就是說,容易的事你來幹,困難的就交給我吧。

所以即便是這個時候,其實汪精衛也不想和老蔣撕破臉皮。隨後在 12 月 29 號,汪精衛在越南的河內發表了著名的“豔電”,宣佈回應日本的和平建議,準備和日本人合談推行和平計畫。這個電報為什麼叫做“豔電”呢?那個時候的電報都是按字數算錢的啊,所以字數是越少越好。

當時的電報員為了方便,把每個月的每一天都用一個字來代替,這樣電報最後時間落款的時候啊,落一個字就夠了。29 號對應的那個字就是“豔”字,所以汪精衛在這一天發出的這份電報叫做“豔電”。

汪精衛的出走啊,就完全打亂了老總的計畫,對於重慶國民政府一直在鼓舞人心的抗戰宣傳也是打擊非常大。因為以汪精衛的名望和地位,連他都投靠日本了,那大家對於政府、對於蔣介石還能有信心嗎?同時在國際上,也會讓人懷疑中國政府的抗戰決心,不利於爭取外援和支持。你們都準備和日本合作了,誰還支持你啊?

所以老蔣對這個事非常著急啊。他對外宣稱汪精衛前往河內是為了治病,為他回來留了一條後路,同時派出了多批說客前往河內勸說汪精衛回國。但這個時候汪精衛決心已定,他在發表“豔電”之後啊也沒法回頭了。

但這個時候啊,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原來和汪精衛達成協議的日本近衛文麿的內閣,在汪精衛的“豔電”發出幾天後,突然倒臺了。日本新成立的內閣對這個密約不感興趣,把汪精衛直接就晾在了越南。汪精衛這下就傻眼了。他發出“豔電”之後,被國民黨開除了黨籍和一切職務,被全國上下一致唾罵,可以說是名節盡毀。

連原來答應支持他的雲南軍閥龍雲都翻臉了,想在南方建立新政府已經成了不可能。現在日本人又不認賬了,真的是裏外不是人啊。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啊,汪精衛這個人他理想色彩太濃了,濃到有些時候缺乏基本的政治判斷力。

日本人之所以原來願意拉攏他,是因為他是牽制蔣介石最好的一枚棋子。他的號召力是其他中國人無法比擬的。在蔣介石全面抗戰之後,日本人為了拉下蔣介石,多次明確提出,中日和談的前提就是要蔣介石下臺。所以,拉攏汪精衛的重要動機,就是要打擊蔣介石的威望,分化中國的抗戰陣營。

但是,日本人要達到這個目的,前提就是建立在汪精衛可以利用他的個人名望上。在中日兩國大戰正酣,雙方的民眾都極其看重民族感情和氣節的時候,汪精衛逃到河內發表“豔電”。這種巨大的反差,不管你說什麼,也不管你的動機如何,都足以導致他的名望一夜之間完全坍塌。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塌房了。

汪精衛從來沒有掌過軍權啊,他在政壇也沒有核心的團隊。之所以一直能夠身居高位,就是依靠前幾十年建立起來的人設和名望。一個人設崩塌,失去了名望的汪精衛,那就是禿了毛的鷹啊,可以談判的籌碼就很少了。而日本人在達到分化中國的抗戰、打擊蔣介石政府的目的之後,又還有什麼動力要履行對你的承諾呢?所以從此,汪精衛的命運就再也不在他自己的把控之中了。

最後,老蔣迫不得已,命令特工前往河內執行暗殺計畫。但是也確實是汪精衛命不該絕啊,刺殺那天,他正好和自己的秘書曾仲明交換了房間,結果中統的刺客刺殺了曾仲明,而汪精衛又撿回了一條命。這件事也最終讓他下定決心逃到了上海,和日本人談判建立政府的事情。

但這個時候的日本人,已經死死地拉捏住了汪精衛,因為汪精衛沒有退路了。所以,日本的新首相、軍人出身的阿部信行,大幅度修改了之前的密約,提出了《日華新關係調整綱要》。不僅再也不提所謂的撤軍承諾,反而要求擴大日軍的駐軍範圍;外交上你要承認已經存在的滿洲國以及華北的多個傀儡政權。長江中下游地區,都要納入日本的戰時經濟體系,汪精衛建立的新政權的稅收要由日方來掌握。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技術顧問都要由日本人來擔任,等等。

如果說之前的“重光堂密約”已經是喪權辱國的話,那麼這一份新的條約,那可就是真的不折不扣的賣國了。不僅完全成為日本人掌控下的傀儡政權,而且事實上承認日本分裂中國的合法性。說難聽一點,連滿洲國都不如。

汪精衛在看到日本的新要求之後,他也知道自己被耍了,但是能怪誰呢?他已經沒有談判的籌碼了。所以汪精衛流著淚對老婆陳璧君說:“日本如能征服中國,就來征服好了。他們征服不了中國,要我簽一個字在他們的計畫上面,這種檔說不上什麼賣國契。中國不是我賣得了的,我若簽字,就不過是我的賣身契吧。”

汪精衛這種徹底屈服的態度,連跟隨他逃出重慶的高宗武都看不下去了。高宗武是“重光堂密約”的經手人,他看著日本人坐地起價,根本就是想吞併中國。所以他自己也非常後悔。如果說按照之前的協議,還有可能找到退路的話,這份新的協議一旦執行,那就是萬世不能翻身啊。

所以在 1940 年的元旦,高宗武和另外一個談判人員陶希聖,在上海的黑幫皇帝杜月笙的安排下,逃亡香港。隨後,他們與中統的特工取得聯繫,高宗武把“重光堂密約”的全文,在當年的 1 月 6 號發表在《大公報》上,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高陶事件”。

老蔣在讀到這份秘密協議之後,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吾不知汪逆賣國之實情竟至如此也,彼對國土與主權之喪失毫無關心,是誠狗彘不如矣。”這也是後來老蔣將汪精衛挫骨揚灰的根本原因。

這個消息公佈之後,汪精衛的漢奸之名就徹底沒有挽回的餘地了。連當年一直支持他的南洋華僑,也把他唾棄了。著名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公開聲明:“汪精衛賣國求榮為天下共棄。”

汪精衛在聲望大坍塌的同時,也讓當時一部分對日本還心存幻想的中國主和派感到絕望啊。他們也看清了日本人並不是想要真正的和平,轉而成為了堅決的主戰派。

背負無限屈辱的汪精衛,最終在 1940 年的 3 月 30 號在南京建立了政權,還叫做中華民國,還用青天白日旗。但是這個政權啊,除了得到日本以及其他軸心國成員的承認外,根本得不到其他國家有效的承認。所以跟滿洲國一樣啊,也被廣泛的稱為偽南京政府。

當時的日本人,把之前在中國建立的一些傀儡政權都合併到汪精衛的旗下。但即便如此啊,汪精衛政權的實際管轄範圍也非常小,實際上他能控制的只有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三個省以及廣東、福建的一部分。

在此期間,日本人的掌控下,汪精衛也沒有幹成他心念念的所謂和平計畫。他除了收回所謂的部分外國租界外,所取得的成績乏善可陳。更要命的是在 1943 年的 1 月,他還被迫加入了軸心國的陣營,對英美宣戰,甚至還和滿洲國互派大使互相承認。

汪精衛還招降了重慶陣營的一些邊緣人物和地方的小軍閥,事實上配合了日本瓦解中國抗戰陣營的策略。汪精衛的政權在宣傳上啊,也基本上是完全迎合日本的“大東亞共榮”政策,甚至頻頻為納粹德國以及墨索裏尼的義大利月臺。這些行為和他當初所說的和平計畫完全是背道而馳啊,坐實了傀儡政府的名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都很難在道義上站住腳。

汪精衛打著和平的旗號,在日本人的裹挾下,走得實在是太遠了。和同期同樣在日本的屋簷下,但是堅決保住了晚節的北洋軍閥,比如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曹錕等人,那真的是天上和地下。這些北洋的老軍閥曾經多多少少都有黑歷史,但是在晚年面對名利的誘惑,寧死也不和日本人合作,民族氣節上確實沒話說。所以兩相對比之下,汪精衛被人扣上漢奸的帽子,那也真的不是太冤。

當然啊,實事求是地說,汪精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也幹了很多好事。比如他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大概掌控了 40 萬的軍隊,但是他主要用來保境安民,從來沒有跟蔣介石開過戰,也沒有跟共產黨打仗,基本上沒有打過自己人。國民黨的大佬李宗仁在他的回憶錄裏面是這麼說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說一句公道話,便是汪兆銘當了漢奸,卻沒有做積極破壞抗戰的勾當。例如汪氏投敵後,以前與汪氏淵源最深的國軍將領,如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和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黃祺翔,都是抗戰陣營的柱石,然而終汪之世,未嘗作片紙隻字向張、黃等招降,足見大義所在,縱是賣國賊也頗覺不為已甚,而自我抑制。”

抗日名將張發奎,他曾經負責戰後接收廣東地區啊,他說:“我沒有聽到廣州民眾對汪偽政權的抱怨或抨擊,也沒有廣州民眾對偽政府抱懷惡感的印象。我沒有見到偽政府在廣東壓迫人民的任何證據。”所以實事求是地說,汪精衛的政權是傀儡政權不假,但是他也確實保留了一點做人做事的底線,在自己的統治範圍內保境安民,對日本人虛與委蛇,沒有同室操戈,甚至還默許和重慶方面有情報聯繫。

再比如啊,日本人要求他加入軸心國,對英美宣戰。他利用這一點,要求日本更改之前的協議,廢除了一系列日本人的特權。但是當日本人要求他派兵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時候,他又百般推脫就是不幹啊。所以他雖然對英美宣戰,但實際上除了打口炮,並沒有幹任何實際的事情。

但是這些行為啊,在漢奸的名號下,註定是不可能被人所認可的。極度苦悶中的汪精衛也多少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他在 1943 年的重陽,寫下了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詞: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闌幹拍遍,心頭塊壘,眼底滄桑。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這首詞通篇可以說,都是南唐李後主的亡國幽怨,算是一語成讖。1944 年的 3 月,汪精衛留在身體內的那顆子彈引發了惡性的腫瘤,很快就臥病不起。他被迫前往日本治療,最終在當年的 11 月,死在了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他在死之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要回中國。”

此後呢,按照他的意願,埋在孫中山陵西南的梅花山。可以說汪精衛死得很及時啊,因為他死的時候日本的敗局已定了,美軍打到日本本土只是時間問題了。很快日本就在第二年投降,汪精衛留下的南京政府也自然解體,被蔣介石接收。

老蔣回南京之前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何應欽去炸掉汪精衛的墳墓,把汪精衛的遺體挖出來火化之後,骨灰直接撒入長江,真正的“挫骨揚灰”。一個曾經名滿天下的少年英雄,就這樣帶著漢奸的名號被寫進了歷史的教科書。

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還被判無期徒刑。中共建政之後,和陳璧君有交情的宋慶齡替她向老毛求情。老毛呢也給她一個臺階,說你只要寫個悔罪書,我就可以把你放了。結果陳璧君是真硬氣啊,她絕不悔罪,也絕不抹黑汪精衛,最終在 1959 年死在上海的提籃橋監獄。

對於陳璧君,有很多人認為,她強勢的性格對於汪精衛影響很大,甚至是導致汪精衛倒向日本的關鍵。比如汪精衛的下屬陳公博,他就曾經說過:“汪先生離開陳璧君幹不了大事,但是沒有陳璧君也壞不了大事。”而名將張發奎也認為啊,置個人仇恨於國家利益之上是錯誤的。很明顯,汪精衛對蔣的仇恨,甚至更重要的——他妻子對蔣的仇恨,已經放在民族大義之上了。

說了這麼多汪精衛的是是非非,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汪精衛呢?歷史上對於汪精衛的爭議啊,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他到底是曲線救國還是賣國求榮?

同樣是被定義為漢奸的陳公博,在受審的時候,他是這樣為汪精衛辯護的:“我認為抗戰應該,而和平是不得已。平心靜氣去想想,當日汪先生來京之時,淪陷地方至十數省,對於人民只有搶救,實無國可賣。在南京數年為保存國家人民的元氣,無日不焦頭爛額,忍辱挨罵。對於個人只有熬苦,更無榮可求。”

這種觀點,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對於汪精衛的爭議所在。我分別說說,汪精衛有哪些優點和缺點,說完了各位自然有自己的判斷。

汪精衛的第一個優點,就是他始終有一種士大夫特有的烈士情節,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衝動。從他刺殺攝政王聞名全國開始,到民國建立啊,他作為革命的元勳,有無數次大富大貴的機會,但是呢他都不屑一顧,屢屢主動放棄。真正的踐行了同盟會功成身退的那種高尚理想。他和蔣介石爭了一輩子,但大多數時候都是政見之爭,國體之爭,沒有說為了謀求自己的大位,一定要你死我活。最後被日本人所騙,執行所謂的和平計畫,做了傀儡,也是出於這種烈士情節。

他的第二個優點,就是踐行民主共和,凡事不喜歡訴諸武力。從孫中山的二次革命開始,中國人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共和,就已經名存實亡。各種各樣的野心家和軍閥,打著救民水火的旗號,打得你死我活,都在用槍桿子來說話。唯有汪精衛真正的踐行共和的理念,勸過袁世凱,勸過孫中山,勸過蔣介石。絕大部分時候,他都反對訴諸武力,最後也是因為這個理念投靠了日本。

孫中山死後,汪精衛完全有機會獨攬大權,但是他並沒有。遇到問題啊,他總是喜歡集體協商,開會決定,很少獨斷專行。但凡有挫折,馬上就背鍋下臺,也不會利用權力鬥爭來打擊自己的政敵。這個在民國的政治人物裏面,是比較少見的。

他的第三個優點,就是個人的私德無可挑剔。汪精衛早年就提出六不主義,他自己呢,也是身體力行。民國的政要啊,包括蔣介石和老毛,很多人啊,都是三妻四妾,五毒俱全。但是汪精衛作為一個著名的美男子,守身如玉,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完全是君子之風。哪怕是反對他的人啊,也從他的私德上是挑不出毛病來的。更難得的是,他作為國民黨的元老,長期居於高位,卻從來不拉幫結派,也不以權謀私。

中國有句老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跟著汪精衛這種人啊,撈不到任何好處,那自然願意死心塌地投靠他的人就很少。所以他在國民黨內啊,是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派系,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名望立足,這個人也是很少見的。

但是汪精衛的缺點,遠遠比他的優點更致命。

汪精衛有哪些缺點呢?4 大致命缺點。第一就是前面我已經提到的,意志不夠堅定,經常首鼠兩端。汪精衛的骨子裏面,他是一個非常有情懷的文人,他有獨立的思想,有原則底線,不輕易的隨波逐流。但是作為政治的領袖,他缺乏堅定的立場,經常搖擺不定。

比如刺殺攝政王的時候啊,他是堅決的革命者。被肅親王感化之後,他又覺得滿清還不錯,革命是兄弟鬩牆。又比如對共產黨的態度,原來他堅決的反對聯俄聯共。孫中山一堅持,他又轉頭去支持聯俄聯共。等到俄國人的目的暴露,不得不清共的時候,才調轉槍頭。又比如對抗日的態度啊,原本是堅定的主戰派,遇到挫折又轉身成了堅定的主和派。經常 180 度的搖擺,也導致汪精衛在面對重大問題的時候,缺乏政治家應該有的堅定意志和完整的解決方案,動不動就走妥協的路子。

李宗仁在回憶錄裏面,是這麼評價汪精衛的性格的:“每臨大事,複舉棋不穩,心志不定。”

汪精衛的第二個缺點,就是分不清責任輕重,做事過於率性。汪精衛不戀權位,經常在黨內紛爭激烈的時候,就主動背鍋下臺,奔到歐洲去避風頭。在他的一生中啊,去歐洲就去了 6 次啊。這個人說好聽一點叫做高風亮節,說難聽一點就是撂擔子逃避責任。該站出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你走了。等問題沒有了,才又在千呼萬喚中回來,保全自己的羽毛,但是也喪失了作為政治家應該有的擔當。這就導致他推進了很多政策,沒有前後的一致性。想起來就幹,幹不了不是想辦法繼續幹,而是轉身就走。

抗戰之初,遷徒洛陽,堅決要抵抗,遇到挫折辭職了。塘沽協定主導和談,被罵賣國,也辭職了。曾經忠心追隨汪精衛的名將張發奎,他是這麼評論的啊:“每逢出現議題,他總是要看蔣先生的臉色,他本身沒有主意。他一闊就變臉,變得官氣十足,忘了他從前的理想。”

汪精衛的第三個缺點,就是缺乏國際政治眼光,看不清大局。在抗戰的初期啊,中國確實面臨非常不利的國際局面。當時的歐洲戰場還沒有全面開戰,反法西斯的同盟陣線還沒有建立,歐美都明哲保身,不願意幫中國。所以汪精衛認定中國單憑一己之力,幹不過日本,打下去只能是亡國。

這個想法呢,在 1938 年是成立的,在 1939 年也成立。但是隨著中國成為同盟國的成員,得到了大批的援助,尤其是美國對日本開戰之後,軸心國在各條戰線都已經露出了敗相。汪精衛在這個時候依然看不出趨勢,到 1943 年還依附日本向英美宣戰,鼓吹日本的大東亞主義。這種一條路走到黑,缺乏基本的國際政治判斷的短視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都亮了,還尿了一床。這種短視啊,註定會讓他選錯邊、站錯隊。

汪精衛的第四個缺點,也是他最致命輸得一敗塗地的地方,就是在於他沒有站穩民族大義。一個政治家講求實際,懂得變通,這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清楚啊,有些政治底線是無論如何不能觸碰的,更不能作為交易。這個底線就是民族大義。所謂的民族大義,就是在國家遭受外敵入侵的時候,一定要站穩本國和本民族的立場,不能以犧牲主權獨立,傷害民族感情為代價,去實現所謂的政治目標。

和汪精衛高度類似的,就是法國的貝當元帥啊。他在一戰中聲名顯赫,戰功卓著,是法國人心目中當仁不讓的民族英雄。結果在二戰中向希特勒投降,接受了納粹德國一系列屈辱的條件,在法國的南部建立了維希政府。整個過程跟汪精衛的行為是神同步,而結果呢,也完全一樣。在二戰後被千夫所指,被判死刑,後來是看在他年老體衰的份上啊,改為終身監禁。你說貝當就真的沒有一點軍人的骨氣了嗎?那倒不是啊,他的想法其實和汪精衛是一樣的。

荷蘭有個著名的話叫範米格倫,他因為私下賣了幾幅自己製造的贗品畫作給納粹,戰後就被判刑啊,差點被絞死。即便是他拼命證明,這些畫是他自己畫的,是假的,最後也被判入獄。所以不管古今中外,民族大義是所有公眾人物,尤其是政治家的立身之本。你一旦背離了這一點,不管你的動機是好是壞,也不管你有功還是有過,通通都沒法交代。人民群眾對於屈膝投降的痛恨,遠遠大於對於苟且偷生的嚮往,寧可犧牲,不願為奴,這是亙古不變的民族感情,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特別是汪精衛順從日本分裂中國的意圖,承認滿洲國以及華北的傀儡政權的行為,那更是嚴重的傷害了民族的情感。這個世界上啊,沒有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民族,允許外部勢力無端端的分裂自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歷史教授約翰·亨特,在他寫的《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這本書裏面,他是這麼評價汪精衛的:“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汪實際上用他自己巨大的名望和威信,去幫助日本最堅決的大陸擴張主義者的分治合作計畫。這個計畫是如此藐視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以致只要汪默認了它,他的政權就註定了非失敗不可。

大家都知道中共在抗戰中啊,其實他們和日本人也是眉來眼去,暗通款曲,根本不抗日,一門心思的發展自己。但是中共也不敢公開和日本站在一起啊,無論私底下幹的有多齷齪,老毛明面上都是舉著抗戰的旗幟,爭取道義上的主動啊。老毛甚至在 1940 年的 2 月,在延安召開公開聲討汪精衛的大會。他自己在臺面上的戲,那可是做得足足的。

而蔣介石也是一樣的。他在抗戰中啊,其實一直私底下都和日本人在談判,最後一次是在 1945 年的 3 月,甚至都差點單獨達成停戰協議了。但是蔣介石很聰明啊,談繼續談,仗繼續打,可以讓日本體面的退出,但關乎主權和領土始終不讓步,既注重現實也兼顧立場。雖然到今天也沒有人罵他。

當一個政治家投敵、從敵成為事實的時候,他在政治上就死亡了。古今中外沒有例外。也許就像陳公博所辯護的那樣啊,汪精衛的曲線救國初衷,確實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辱得失。但是最終的結果並沒有得償所願,反而適得其反,無形中踐踏了國家的尊嚴和形象。所以這樣的初衷,不管好壞都喪失了意義。

今天我們回頭看汪精衛啊,其實是有現實的意義的啊。比如今天還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以川普為代表的很多右翼勢力啊,都一直在鼓吹烏克蘭抵抗是沒有意義的,叫囂澤連斯基應該認清打不過俄羅斯的這個現實,早點割地求和、保境安民。很多中國人呢也認同這個觀點。

烏克蘭比俄羅斯弱,這個是事實。繼續打下去還會付出巨大的犧牲,也是事實。但是堅決抵抗,才是澤連斯基和烏克蘭贏得全世界的尊重和支持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立身的道義所在。如果澤連斯基跟被當和汪精衛一樣,為了追求所謂的和平,向俄羅斯下跪求饒,割地求和,那麼烏克蘭不僅得不到想要的和平,而且還會失去全世界的支持,只會從此在俄羅斯的淫威之下,痛苦地苟且偷生。

所以堅決抵抗,才是維護烏克蘭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最優解法。站穩了這一點,才是烏克蘭將來屹立於世界的資本。屈膝投降也許會減少犧牲,但是換不來長久的和平和發展。

換一個角度說啊,汪精衛給我們的另外一個啟示就是:千萬不要和民族的分裂勢力站在一起。汪精衛當年承認滿洲國,還互派大使,這是嚴重違背民族利益和民族情感的。今天的海外中文圈也有一股歪風邪氣,就打著反共的名號,叫囂分裂中國,好像中國分裂了就能實現民主了。日本人佔領中國期間,前後扶持了 8 個傀儡政權,中國確實很分裂,但是民主了嗎?人民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

有些很可笑的人啊,甚至還叫囂要重建滿洲國。你的滿洲國,是不是該把康德皇帝給請回來啊,把日本的關東軍也請回來啊?這些嚴重無視歷史事實,也嚴重傷害民族情感的事情啊,他不管打著什麼樣的口號,都會被全世界所唾棄。他跟反抗極權不沾邊,也跟民主自由不沾邊,就是一幫小人,沒有汪精衛的節操和名望,卻想幹汪精衛都幹不成的事,你能有什麼結果?

我們今天重新梳理汪精衛的歷史,更多的是展現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性和多面性。他確實曾經是英雄,也確實曾經是罪人。他性格中高尚的那部分,塑造了一個光輝的形象,但是性格中缺陷的那一部分,又砸碎了這個光輝的形象。他的歷史定位有可以討論的地方,也有蓋棺定論的地方,有值得歎息的地方,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汪精衛的孫女何重嘉女士,她在評價自己的外公的時候說:“汪精衛不需要平反,好人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我就用汪精衛自己的詩,來為他做過最後的評價吧:

忽忽餘生恨,茫茫死後憂。”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