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還是賣國:汪精衛的黑與白(上集)

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前半生是萬眾膜拜的英雄,後半生是舉世唾罵的漢奸。他曾經為了革命,捨身刺殺滿清高官,也為了所謂的和平,最終屈膝於侵略者之下。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可能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作者 |二大爺

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前半生是萬眾膜拜的英雄,後半生是舉世唾罵的漢奸。他曾經為了革命,捨身刺殺滿清高官,也為了所謂的和平,最終屈膝於侵略者之下。

他是革命的領袖,也是民族的罪人。他的人生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反轉?其中有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情呢?大家好,這裏是二爺故事。

如果提到漢奸這個詞,你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我猜 90%以上的中國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汪精衛。

汪精衛本名汪兆銘,1883 年出生在廣東的三水。他們家祖上原本是浙江的紹興人。他的曾祖父汪炌,曾經擔任過湖南巡撫的幕僚,是著名的紹興師爺。所謂的師爺,就是明清時代地方官的幕僚和智囊。他不算體制內,是官員私人的顧問。這個群體啊,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文人輩出的紹興。

很多紹興文人,他在競爭激烈的科舉考場沒法出頭,就只能選擇去做官員的幕僚。紹興師爺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汪精衛的爺爺是滿清道光年間的舉人,在浙江的遂昌縣當過小官。他的父親汪琡是個很不得志的讀書人,他也被迫繼承了紹興師爺的傳統,先後在廣東的三水、曲江、英德等等縣做過幕僚。汪精衛因此也是出生在廣東的三水,他們家的故居如今在廣州的豪賢街。

他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二任妻子,老夫少妻。汪精衛是家裏面的第四個兒子,他出生的時候啊,他老爸已經 62 歲了。因為母親是番禺人的緣故,所以汪精衛從小就能說一口純正的粵語。這個呢,也是他後來追隨孫中山的重要原因。

因為出生在文人的家庭,所以汪精衛的童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很不幸,他 13 歲喪母,14 歲喪父,只能依靠大哥來生活。少年時代的日子是比較苦的。

17 歲的汪精衛啊,就在廣東樂昌的一個私塾裏面當老師,教書謀生。他也自稱“子曰先生”。1901 年,18 歲的汪精衛和二哥一起參加番禺縣試,兄弟二人同時中榜,而且汪精衛還是第一名,成了秀才。

因為他長得一表人才,廣東的水師提督李准特地聘請汪精衛擔任家庭教師,解決了他的生計。

這裏呢,我就要特別強調一下汪精衛的顏值。從古至今啊,不論男女,長得好看的人往往都會有更多的機會。汪精衛的顏值絕對可以稱得上“潘安之貌”。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張照片,你可能以為我放錯了啊。再一看,這不就是張國榮嗎?但其實啊,這是汪精衛年輕時候的照片,公認的超級大帥哥。連眼光很高的詩人徐志摩,他在 1918 年見過汪精衛之後,也不得不感慨:“在南京船裏曾經見過他一面,他真是個美男子,可愛。胡適說他若是女人,一定會死心塌地地愛他;他是男子,他也愛他。”

所以古往今來啊,顏值都是捕獲人心的第一利器啊。大道理不如好顏值。

1904 年,為了培養新式的人才,滿清在廣東招收了一批留日官費生,汪精衛也參加了這場考試,被順利錄取。同年的 9 月,他前往日本,成為了日本政法大學速成科的公費留學生。

這個時候的日本是中國革命黨的大本營,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汪精衛在 1905 年就加入了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而且因為他的文筆非常好,就被選為評議部的部長,專門從事宣傳工作。

從這個時候開始,汪精衛就開始使用“精衛”這個筆名發表文章,鼓吹革命。“精衛”這個名啊,原本是來自《山海經》中的典故。傳說炎帝之女在東海淹死了,她的靈魂呢就化成一只叫做精衛的小鳥,經常去撿石頭來填東海。後來中國人啊,就用“精衛填海”這個典故來說明一個人不畏艱難、意志堅定。

“精衛”這個筆名在出名之後啊,大家也就不再叫他汪兆銘了,而是普遍叫他汪精衛了。但事實上啊,他在生活中還是叫汪兆銘。廣州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有很多汪精衛為了當年的革命同志寫的碑文,落款呢都是“汪兆銘”。

我專門去看過好幾次。說實話,汪精衛的書法是真的好。汪精衛作為滿清公派的留學生,公開參加同盟會反清,這就是吃滿清的飯砸滿清的鍋呀。

他的大哥汪兆鏞當時正給兩廣總督岑春煊當幕僚,受到了壓力,就要他趕快回國。結果汪精衛為了讓家人不受牽連,公開宣佈斷絕兄弟關係。因為汪精衛這種堅決的革命態度,他也很快得到了同鄉大佬孫中山的賞識,成為了孫中山的首席師爺。孫中山很多講話稿都是汪精衛寫的。

1906 年,汪精衛在 200 多名同學中以第二名的好成績,從日本政法大學畢業,開始追隨孫中山遊走南洋,設立同盟會的分會。最重要的工作人就是募集革命資金。

這個時候的汪精衛就展現出卓越的才能。他不僅文才好,口才更好。大家可以聽聽汪精衛的演說錄音:

“我們知道,中國在於不能依賴,經過許多次的戰爭,內戰不用講了,外戰呢,都是絲絲滴血的。唯有這一塊的戰爭,才真是為獨立自主而戰爭的戰爭。”

他的演說深入淺出,有很強的煽動性,往往是在沒登臺之前,就已經座無虛席。國民黨的大佬胡漢民很佩服這一點,他說:“餘 20 年來未見有工於演說過於精衛者。”

前面我說過啊,汪精衛本來就是大帥哥,這文采和口才又是一流,不討人喜歡那是不可能的。他在馬來西亞檳城演講的時候,就收穫了一個小迷妹,叫做陳璧君,也就是他後來的老婆。

這個陳璧君可不是普通人啊,她是華僑富商陳耕基的女兒,他們家在南洋做橡膠生意,號稱“陳百萬”,也是孫中山的大金主。當年只有 16 歲的富家小姐陳璧君愛上汪精衛之後,為了能夠追隨他,就主動加入了同盟會,申請做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並且在 1909 年和汪精衛策劃了震驚全國的刺殺攝政王事件。

汪精衛作為孫中山的文膽,主要是負責宣傳的,本來是沒有搞刺殺的任務的。但是在 1909 年,在多次起義都失敗之後,孫中山和汪精衛都遭到了廣泛的質疑。內部就有很多人說他們募集了那麼多錢,什麼事都沒幹成,你這不就是中飽私囊嗎?外面又有梁啟超這些保皇派嘲笑他們是“遠距離革命家”,只會鼓動別人去革命,自己躲在海外安享富貴。

年輕氣盛咽不下這口氣的汪精衛,為了能夠證明自己,隨後就和俞培倫、黃複生、陳璧君等 7 個人策劃搞一次大的刺殺活動,準備以死明志、挽回名譽。他們的目標就是滿清的朝廷大員。

這件事,孫中山、黃興、胡漢民這些大佬都覺得希望不大,所以一致反對。但是血氣方剛的汪精衛覺得,必須以此來提振革命的信心,一定要幹。

他在出發前啊,就寫了一篇帶有絕筆性質的文章《致南陽同志書》:“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既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可以說是抱定了必死的決心。

1909 年的 12 月,汪精衛和陳璧君、俞培倫、黃複生抵達北京,他們在琉璃廠秘密潛伏,以開照相館為掩護,準備實施暗殺計畫。參加他這次暗殺的女性,除了陳璧君,還有當時天津的另外一位千金小姐,名叫鄭毓秀。她也是同盟會的會員,刺殺所用的那個大炸彈就是她主動請纓,親自從天津運到了北京。

當時的同盟會啊,真的是個精英組織,人才濟濟。無論男女,普遍家庭都不差,其實完全不需要通過革命來謀求名利,都是懷有真正高尚理想的年輕人。這些熱血青年對得起國家,但是當時的國家確實有點對不起他們。

汪精衛抵達北京後,最初是選擇了好幾個滿清的朝廷高官作為目標,但是都是因為不好下手而作罷。最後呢,只能選擇了最高領袖攝政王載灃,也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爸。

汪精衛的計畫是在載灃每天上朝的必經路段,也就是北京後海北岸的銀錠橋埋炸彈,等載灃路過的時候,由躲在橋底的汪精衛用電線引爆炸彈,與載灃同歸於盡。

這個計畫是很好,但是因為他們都沒有經驗,幾個人在埋完炸彈之後,才發現引爆所用的那個電線太短,不夠用。被迫第二天又去買電線再埋一遍,結果動靜太大,被路過的一個車夫給發現了,隨後就報了官。

這次刺殺還沒開始就失敗了。滿清官方隨後根據線索大搜查,同時又故意放出假消息,說是已經抓住了罪犯。汪精衛和黃複生以為滿清抓錯了人,不僅沒有逃走,反而留下來繼續策劃下一步的刺殺,結果最終被順藤摸瓜的員警抓個正著。

汪精衛被抓之後啊,他自認為難逃一死,所以在獄中寫下了名篇《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汪精衛和蔣介石當時的對日政策,確實是照顧了實際,但是完全不得民心。這件事也讓汪精衛和蔣介石的隔閡進一步加深了。

因為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她堅信這次刺殺肯定是蔣介石指使的。否則怎麼會那麼巧呢?正好老蔣突然就決定不照相了,這個說不過去嗎?所以陳璧君啊,從此就恨死老蔣了。而她的想法對汪精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老蔣其實也深受這件事的刺激,他知道之前的對日妥協政策太不得民心了。所以在汪精衛遇刺不久,老蔣在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上又強硬表態,絕不容忍任何侵害領土主權之事實,如危及國家生存,則必出最後犧牲之決心。

特別是在 1937 年西安事變發生之後,老蔣和中共媾和,取得了蘇聯的支持,反而因獲得福。各地的軍閥啊,也一致表態要支持他抗戰。老蔣意識到主戰是他重塑威信最好的牌,如果再堅持之前的對日政策,他自己很難在國內和黨內的道義上立足,得不償失。

為此,老蔣也華麗轉身,開始力主抗戰收攏民心。尤其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對日全面開戰,老蔣的聲望也急劇上升,成了眾望所歸的民族領袖。

但這個時候的汪精衛,卻沒有老蔣介那麼順應實務。他還沒有看清形勢,依然抱著主和的思想不變。這就導致了他和蔣介石最終漸行漸遠。

那麼,汪精衛是怎麼走向投靠日本的道路呢?請接著收看下集。感謝你今天的陪伴,咱們下集見。

引頸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首詩啊,當時在民間流傳極廣,人人傳頌。中國人向來對於這種以弱對強、捨身取義的刺客都是推崇備至,何況這個刺客有顏值、有文采,那就更不得了了。這也為汪精衛贏得了極大的社會名望。

當時負責審訊汪精衛的是民政部的尚書肅親王善耆,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女兒——傳奇間諜川島芳子。這個故事呢,我們以後再講。善耆算是滿清的王族裏面比較開明的,而且他本身很欣賞汪精衛的才學,所以對汪精衛非常優待。不僅是審訊的時候不要求下跪,而且好吃好喝,允許探視,甚至他自己經常跑到牢裏面和汪精衛聊詩詞歌賦。汪精衛的詩啊,能夠流傳出來,其實都是善耆的功勞。

當時的滿清啊,雖然是皇權專制,但是還是按照法律組織了公開的審判,並且允許汪精衛和黃複生自我辯護。這倆人也不愧是同盟會的精英,在法庭上慷慨陳詞,不但沒有招供任何同黨,反而爭著說自己是行事的主謀,希望以此來為對方減輕刑罰。讓在場的滿清官員啊,都非常佩服他們的氣節。

本來攝政王載灃很生氣,是準備殺汪精衛的,但是善耆他不想殺,就勸載灃說:“現在殺了汪精衛啊,不僅不會有震懾的作用,只會讓汪精衛成為大英雄,更多的革命黨人會以他為榜樣,為他報仇,那以後咱們都不得安生了。”載灃最後也只能無奈地判了汪精衛終身監禁。

在汪精衛坐牢的過程中,陳璧君不顧危險,她自己花錢買通獄卒,天天給獄中的汪精衛送飯寫信。這種視死如歸、不離不棄的感情,說實話是非常難得的。雖然陳璧君並不漂亮,但是在愛情中體現出來的勇氣,那是絕大部分女性都難以望其項背的。這也最終成就了她和汪精衛的婚姻。

從個人品格上說啊,汪精衛是個非常重情義的人。肅親王善耆在獄中優待他,他自己心知肚明,非常感激他。在坐牢的後期啊,對於滿清的態度也大為變化了。他覺得滿清大臣還是有好人的,滿清也不是一無是處,甚至把革命黨和滿清之間的矛盾比喻為兄弟鬩牆。

後來滿清滅亡,善耆在大連去世的時候,汪精衛專門去大連吊祭他。在政治上他們是敵人,在人品上又是朋友,這就是中國傳統上的君子之交。

武昌起義後,滿清為了平息革命的風潮,宣佈大赦政治犯。1911 年的 11 月,坐牢還不到兩年的汪精衛順利出獄。他出獄的那天啊,北京各界的名流一千多號人,專門去監獄門口歡迎他,可謂盛況空前。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僅僅是同盟會的元勳了,而是名滿天下的革命英雄了。

刺殺攝政王也成為汪精衛一生最重要的政治資本。辛亥革命成功後,汪精衛繼續追隨孫中山,但是他和孫中山的政治理念慢慢已經有了分歧。孫中山本來認命他擔任廣東都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但是汪精衛拒絕了。他認為革命是為了天下人謀福利,不是為了個人。革命成功了,應該讓有學問的人去擔任國家重任,我過去為革命沒有讀書,現在應該讓我出國留學。

他甚至公開宣導啊,革命黨人應該功成身退,奉行六不主義,也就是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同盟會的入會誓詞裏面確實有一句:“功成身退。”其實就是想跳出打天下坐天下的這種暴力迴圈,這個美好的願景啊,到今天都還沒有實現。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一度和袁世凱的談判很不順利,故態重萌,就準備發動北伐,打垮袁世凱,用武力來統一中國。汪精衛就非常不滿,他公開表示:“權力為天下之罪惡,為政權而延長戰爭更無可以自恕。”並且他還當面指責孫中山:“你不贊成和議,難道是捨不得總統嗎?”這些話非常非常重,可以說直戳孫中山的心窩。

在各方面輿論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孫中山這才被迫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可以說啊,這個時候的汪精衛真的是一心為公,高風亮節,和一門心思分豬肉的其他官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那個時代很多的革命黨人特有的高尚情操。

在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汪精衛也實現了他的諾言,辭去了一切職務,帶著陳璧君赴法國留學,想不再過問政治。他說:“兆銘之志,則以為革命後之最大希望,莫如藉言論出版之自由以傳播真理,而移易國人之思想。”袁世凱曾經多次給他錢,邀請他加入北洋政府,都被他拒絕了。

但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宋教仁遇刺案發生後,汪精衛被迫再次回國,參加革命黨的二次革命。即便如此,為了避免南北內戰,汪精衛還多方奔走。在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期間,汪精衛是持反對態度的。他主張依法來解決宋教仁遇刺案,甚至親自前往廣州,呼籲革命黨人放下武器,和袁世凱進行和談。

作為革命的元勳,汪精衛對於當時國內的局勢非常失望。他不希望紛爭,但又不得不參與紛爭,所以內心是處在一種十分煎熬的狀態。他甚至說:“餘生可厭、死所未獲。”

最終在孫中山搞護法運動的時候,又回到了法國。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好幾年,直到 1920 年,汪精衛才最終同意在廣州軍政府任教育會長。作為辛亥革命的元勳,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公職。

從早些年汪精衛的這些表現就可以看出啊,那個時候的他確實是淡泊名利,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人的性格。在時代的洪流中有救國救民的理想,但是又厭倦政治鬥爭的骯髒,最後被迫夾在中間,慢慢地變成了一個身不由己的樣子。

汪精衛的這種內心的掙扎,其實很早就表現出來了。1914 年的 7 月,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的黨員都效忠於他一個人,而且把黨員分為元勳公民、有功公民、先進公民等幾個等級。汪精衛對這個事就特別反感。他在給國民黨的元老吳稚暉的信中說:“不能想到杜撰出如此之黨綱以汙革命黨人之面目。我等白白與中山相識一場。”可以說是對孫中山非常非常失望了。

但是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這些鬧劇發生後,對於國內局勢深感失望的汪精衛,他又意識到想要有所作為,現在還離不開孫中山這棵大樹。所以在 1920 年他決心回國從政,思想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力主和平,到逐漸傾向於武力,所以很快又成了孫中山的左膀右臂。

啊,這裏呢我就要談一下。

汪精衛性格裏面非常致命的弱點,就是他有高尚的情操和自己的主見,但是往往沒有堅定的立場。他和孫中山啊,在政治綱領上的分歧非常多,但是他往往在反對過後,都沒有堅持下來,最終還是順從孫中山的意願。要麼呢就動不動去出國躲避,要麼就堅決去執行。

比如當初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當非常大總統準備發東北伐,他就是反對的。但是他又不敢堅持,最終撂膽子跑回歐洲去了。再比如啊,孫中山聯俄聯共,汪精衛剛開始也是不同意的,但是在孫中山的堅持之下,他又不得不屈從,而且為了支持孫中山,還到處鼓吹聯俄聯共的好處。

汪精衛一輩子唯一堅定不移幹的事情,就是刺殺攝政王的那件事。此後他在政治上搖擺不定,優柔寡斷就成了常態,也成為他最終一步錯、步步錯的關鍵。

蔣介石可以說是汪精衛在政治上的一生之敵,和蔣介石的權力之爭、矛盾衝突也是導致汪精衛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黨內的資歷來說,作為同盟會的創始元勳、孫中山的首席文膽,汪精衛在國民黨內的地位啊,原來是比蔣介石高太多了。孫中山在 1925 年去世的時候啊,他的三份遺囑都是汪精衛代筆的,孫中山只是簽字同意而已,包括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中山病重期間,汪精衛是全權的代表,另外兩個重量級的元老,廖仲愷和胡漢民都要排在他的後面。所以孫中山死後,汪精衛是當仁不讓的繼承人,很快就被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的主席。這個時候的蔣介石雖然已經是黃埔軍校的校長,但是連國民黨的中央執行委員都不是啊,在黨內是小字輩。他的廣州衛戍司令和國民革命軍的總司令的頭銜,還是汪精衛任命的。

當時國民黨內還有許崇智、李宗仁、白崇禧這些軍事實力派。如果沒有汪精衛的提拔,根本就輪不到蔣介石冒頭。但是蔣介石利用北伐,很快就掌握了國民黨的軍事大權,牢牢的握緊了槍桿子,成為黨內最大的實力派,對汪精衛的地位就形成了實際的威脅。兩個人的衝突呢,也逐漸浮上了臺面。

蔣介石和汪精衛的衝突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一是在對待共產黨的態度上,汪精衛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雖然他剛開始啊,不認同聯俄聯共,但最終還是堅決的執行了這個政策。中共呢,也因此迅速發展壯大,國民黨的很多重要職務都是中共的黨員把持的,比如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長毛澤東,這都是共產黨啊。而且國民黨的軍事顧問也是蘇俄指派的,直接幹與軍事行動。軍隊內部的黨代表,你比如國民革命軍的第一軍裏面啊,他黨代表 80%都是共產黨員。

國民黨 1927 年開始北伐之後,在蘇聯的資金和武器的支柱下,勢如破竹,很快就佔領了大片的土地,在武漢建立了國民政府,汪精衛擔任主席。中共這個時候呢露出了獠牙,他們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到處成立工會與農會,搞罷工和土改。整個過程呢,非常的血腥,很快就遭到了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的反對,國民黨也因此而分裂。

以胡漢民為首的右派,認為共產黨狼子野心,必須把他們給踢出去。以廖仲愷為首的左派,認為要堅決執行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政策。而汪精衛啊,他最開始是偏左的,他是支持聯俄聯共的。而蔣介石在 1923 年從蘇聯考察回來之後,就已經看清了蘇俄的嘴臉,特別是中山艦以及攻擊外國人的南京事件發生後,老蔣更是認定了中共遲早是要奪權的,所以成為了堅定的右派,開始贊同武力清共。

汪精衛主政、蔣介石主軍,兩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矛盾,愈演愈烈,公開對峙。為了對付蔣介石,汪精衛在 1927 年的 4 月 5 號,和中共的總書記陳獨秀一起發表了聯合宣言,就表態兩黨一定要繼續合作。看不下去的蔣介石乾脆在幾天後,也就是 4 月 12 號,在上海發動了武力清共。這個問題上的分歧,導致了蔣介石最終踢開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在自己的地盤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也就是史書上的“寧漢分裂”。寧是南京的簡稱,漢是武漢的簡稱。

但是很快汪精衛就自己打臉了。他通過秘密管道,得知共產國際發給中共的一份《五月指示》。在這個指示裏面,非常露骨的要求中共組織工農革命軍,全面取代國民黨。汪精衛看到這份秘件的時候,才知道自己被騙了。所以他對待共產黨的態度,也發生了 180 度的大轉變。在當年的 7 月 15 號,在武漢也發動了清共,國共第一次合作徹底破裂。

雖然汪精衛和蔣介石在和蘇俄中共決裂這件事上最終取得了共識,但是他們之間的間隙啊,已經造成了。而且蔣介石也憑藉果斷的手腕,得到了國民黨內很多反感中共的勢力的支持,在黨內的聲望逐漸的超過了汪精衛。

更重要的是啊,

憑藉果斷的反共,蔣介石在國內得到了江浙財閥的支持,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的支持。南京政府也成為列強承認的合法政府,名正言順還有槍桿子。他和汪精衛的紛爭中,也就牢牢把控了主動權。

而汪精衛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不敢徹底推翻聯俄聯共的政策,導致在對待共產黨的問題上優柔寡斷。在國際上、在黨內、在民間,聲望大大受損,從此就很難再按住蔣介石了。

汪精衛和蔣介石的第二個衝突,是在執政理念上。汪精衛這個人啊,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也是個民主共和的擁躉。他一貫主張要在憲政的框架裏解決問題,反對軍人幹政,更是反對獨裁。在孫中山之後,他掌權期間主要還是選擇集體領導。自己雖然是國民黨的重量級元老,但他並沒有拉幫結派,也沒有死死抓住軍權不放。

但是蔣介石可不一樣啊,作為靠槍桿子起家的實力派,蔣介石在掌握軍權之後,在軍隊內部培植私人勢力。他體現出來的野心,肯定不僅僅是當一個北伐總司令那麼簡單。這個就讓汪精衛非常反感了。

為了避免分裂,作為南京政府和武漢政府合併的一個條件,蔣介石和汪精衛就先後下臺。蔣介石去了日本,汪精衛又去了歐洲。但是蔣介石去日本可不是去閒逛啊,他利用這個空檔,先是娶了有美國背景的宋家大小姐宋美齡,而後又在日本廣泛遊說,獲得了日本的支持。回國後呢,很快他就官復原職,進而發動了對各個軍閥的戰爭,也就是史稱的中原大戰。蔣介石是準備用武力徹底來解決問題。

而這個時候的汪精衛,很自然地就被反蔣勢力推為共同的盟主,在北京呢又搞了一個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公開唱對臺戲。實事求是地說啊,汪精衛之所以要反對蔣介石,他倒不是不甘心大權旁落,而是他非常討厭軍人獨裁。他自己是文人從政,從辛亥革命之後,就一直在致力於推動文官政府。作為黨內的大佬,面對衝突啊他也大多以對話談判為主,反對動不動就訴諸武力。

所以汪精衛對老蔣這種靠槍桿子上位,而且準備武力統一的人,是非常反感的。他擔心老蔣會成為第二個袁世凱,所以總是和老蔣唱對臺戲,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在那個年代的中國,就是誰的拳頭硬就聽誰的。汪精衛這種名望高、資格老,但是從來沒有一兵一卒的人,那註定是幹不過兵強馬壯的蔣介石的。所以蔣介石在 1930 年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之後,徹底打垮了主要的對手。汪精衛也被迫再次灰溜溜地流亡歐洲。從此之後,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都被蔣介石牢牢把控。

汪精衛後來和胡漢民這些大佬,為了抗衡蔣介石,又在 1931 年 5 月,在廣州搞了一個國民政府,準備武力反蔣。汪精衛甚至痛罵蔣介石“暴橫日甚,言之痛心”。但是沒想到,很快就爆發了日本佔領東北的九一八事件。在國民黨黨內各派都要求停止內戰的情況下,汪精衛也只好再次和老蔣合作,回到南京當了一個行政院長,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汪蔣之間的第三個分歧,就是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和大多數人的認知不一樣啊,汪精衛在九一八事件發生後,他是主戰派,而蔣介石是主和派。汪精衛在日本人入侵上海之後,就立馬宣佈遷都洛陽,中國政府“決非威武所能屈,絕不以尺土寸地授人”。而且因為東北軍不戰而逃,汪精衛還跟張學良翻臉了。他一再督促張學良引咎辭職,而他自己則帶頭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

反而是這個時候的老蔣,他自認為打不過日本,提倡“攘外必先安內”,認為中共是比日本人更大的威脅,所以他主張對日本以和談為主。老蔣在九一八事變後,發表了“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的演講:“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老蔣甚至在 1931 年 10 月,派他的密使許世英赴日本談判,提出了和談條件:“如果日本能擔保中國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則國民政府可同意與日本協商,或在不損我國尊嚴之前提下讓出東北。”

但是汪精衛後來的態度啊,也跟著老蔣發生了大轉變。在日本人進一步佔領華北,搞華北自治之後,他也認為啊,目前確實是打不過日本的。所以和老蔣的觀點逐漸靠近,把對日的政策調整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從此之後,汪精衛就變成了主和派,和老蔣一起在 1933 年 5 月,與日本簽訂了塘沽協定,默認了日本對東北三省和熱河省的佔領。

這個協議的簽訂啊,引起了全國一片譁然。當時對汪精衛和蔣介石都是罵得狗血噴頭,漢奸之名從此也套在了兩個人的頭上。汪精衛在解釋為什麼簽訂塘沽協定時說:“以前人們批評政府不抵抗而丟失了領土,現在我們進行了抵抗,結果卻丟失了更多的領土。中國是一個弱國,這就決定了這場被侵略的國難絕不是偶然發生的。以現在中國的國力,無論進行怎樣的抵抗,都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這是我們最初就明白的。既然沒有取勝的希望,我們為什麼還要抵抗呢?”

這句政治上非常不正確的話,站在當時的角度也許說的是事實,但他在民族情感和民族大義上沒法讓人接受,也不利於一個國家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所以毫不意外啊,在 1935 年 7 月,在國人一面倒的唾罵聲中,汪精衛被迫再次下臺,辭去了行政院長和外交部長的職務。

苟活終究是苟活,可以作為手段,但不能作為目標。汪精衛從一個主戰派轉變為一個主和派,不僅讓他喪失了黨內的支持,更是失去了以前依靠名望積累起來的民心,一下就成了眾矢之的。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隨後就在 1935 年 11 月,發生了刺殺事件。

有一個退伍軍人叫做孫鳳鳴,他對國民黨對日妥協的政策極度不滿,準備在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上行刺蔣介石。結果老蔣命好啊,那天他突然決定缺席會後的照相合影,於是孫鳳鳴臨時把目標換成了汪精衛。汪精衛為此身中三槍,雖然都沒有致命,但有一顆子彈深入脊髓,沒能取出來。這給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也是導致他最後病死的直接原因。

刺客孫鳳鳴在死之前對審訊他的人說:“請你們看看地圖吧,整個東北和華北,那半個中國還是我們的嗎?再不打要亡國,要做亡國奴了!”汪精衛被刺之後,接替他執行對日政策的外交部常務次長唐永壬又遭暗殺。所以孫鳳鳴的想法,是很能代表當時大部分中國人“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樸素民族情感的。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