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唱國歌就是間諜嗎?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我們新開啟了更專業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收藏並幫忙推薦,謝謝!
有個博主發帖說,她因爲刷到一個愛國採訪,於是上班時就效仿着採訪了自己的同事,結果不採訪不知道,一採訪嚇一跳,該同事不僅對日本哪年投降、香港何時迴歸一無所知,甚至連新中國的成立日期都答錯了,國歌也只會一兩句。
因爲這位同事是其大學同學兼好友,她有些拿捏不準,於是求助網友,同事是不是間諜,該不該舉報。帖子下面有一萬多條評論給她分析支招,也不知道這位博主最終舉報了沒有,如果舉報了,那可真是冤枉了好人。
並不是說相識多年、知根知底就一定可以排除間諜的嫌疑,而是世界上沒有這麼業餘的間諜。
間諜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職業,除了需要在情報收集、行動隱蔽以及安全規避等技能方面的專業化之外,對文化適應能力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不僅要深入瞭解當地的歷史源流、政治背景以及社會結構,還需具備超越自身文化的視角,能夠敏銳地洞察和尊重目標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避免由於文化差異而產生誤解或衝突。
比如在中國當間諜,爲了更具有欺騙性,別說國歌了,古代史、近代史與當代史可能都是必修課,不說了如指掌,水平起碼應該在普通人之上。除此之外,還得時刻保持敏感度,以免做出傷害中國人民族情感的行爲,上述那位實誠的同事就是反面教材。如果有必要,甚至得積極迎合主流價值觀,以達到隱藏自我的目的。
從這種意義上而言,真要抓間諜的話,也應該重點關注有“愛國”傾向的羣體,而非那些一眼就能辨別出的“反賊”,畢竟最具威脅的敵人往往也最會僞裝。
再說了,一個間諜天天待在辦公室996,能得到什麼有價值的情報,難道是爲了竊取牛馬養殖技術?
當然,這並非個例,近幾年很流行用這種“對暗號”的形式來抓間諜,比如某些國家象徵、歷史事件甚至名梗和名臺詞都可以被當作識別工具,19年就有媒體報道過,有人因不知道“宮廷玉液酒”的下一句而被打成了境外勢力。
這當然是很荒唐的,因爲該臺詞的出處——小品《打工奇遇記》,是1996年春晚的節目,距今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清晰記得,哪怕這句臺詞再怎麼家喻戶曉,也不能因爲大多數人記得,而去給遺忘的少數人扣上間諜的帽子,這是典型的暴民政治。更何況,不是每個人都看春晚,都對小品感興趣,那個年代,很多地區甚至連電視機都還未普及。
換言之,明明有多種合理的解釋,人們偏偏選擇以間諜來爲一個人蓋棺論定,這不僅僅是認知的極化,更是一種用“正確的集體記憶”實現集體內部自我淨化的手段。
所謂“集體內部的自我淨化”通常是指,一個集體爲了內部的團結與統一,通過自我審查、排斥異己、強化共識等方式,主動清除或糾正那些被認爲與集體目標、價值觀或規範不符的個體或思想,使其快速淘汰,以保持集體的“純潔性”。
同時,對於那些符合集體標準的行爲和觀點,集體可能會給予獎勵,而對於不符合的則可能會施加懲罰,以進一步強化內部淨化的過程。特別是在一些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這樣的傾向更容易形成,也更加頑固與激進。
因此,當一個人不會唱國歌、不記得建國日期、不知道“宮廷玉液酒”的下一句時,意味着他不具備多數人所擁有的“正確的集體記憶”,是污染集體純潔性、需要被淨化的雜質,尤其是在該集體面臨外部威脅與壓力的情況下,這種“雜質”往往會被粗暴地歸類到外部勢力的陣營,給予其聲討、網暴甚至舉報、封號的懲罰。
對於個體而言,這樣的過程通常是無意識的,很難察覺到邏輯與證據上存在的問題,哪怕察覺到,也可能會被自我審查機制所過濾,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尋求認同和歸屬感,而這又反過來強化了集體的無意識,爲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創造了土壤與環境。
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爲什麼人們在抓間諜的時候總是喜歡以國歌、建國日等事物爲判斷標準,明明國旗內涵、建國曆史以及抗戰歷史等也同樣意義非凡,甚至相比於記住一個日期,瞭解整個歷史進程更具有愛國教育意義,也更能激發民族情感。
根本原因在於,前者文本量小、學習成本低,哪怕是羣氓也能輕易掌握,屬於真正的“多數人的集體記憶”,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能團結起更多的人。而後者則需要一定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門檻,註定無法成爲排斥異己的趁手工具,畢竟自己都沒有掌握,怎麼能以此去要求別人呢?
所以說,不會唱國歌、不記得建國日並不是什麼值得上綱上線的事,最多隻能算作公民責任與義務的範疇,再嚴厲的批評也不過是缺乏常識與國家認同,無法與間諜劃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