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該被掃進垃圾堆了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在凡爾賽宮舉行了長達六個月的巴黎和會,也正是那一年,德國被迫簽署了屈辱的《凡爾賽條約》。

免責聲明:為了便於閱讀,本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適當修改。特此聲明,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僅作為資訊展示平臺,旨在幫助讀者更全面地瞭解歷史真相。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在凡爾賽宮舉行了長達六個月的巴黎和會,也正是那一年,德國被迫簽署了屈辱的《凡爾賽條約》。

這份條約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大的國家恥辱——他們失去了大片領土,軍隊被嚴重削減,最重要的是,德國被迫承認對戰爭的全部責任。

這一切讓德國人感到憤怒、屈辱和無助,像被折斷了翅膀的雄鷹,被困在自己曾經引以爲傲的土地上。

在這種氛圍下,德國社會瀰漫着不滿和失落。經濟崩潰、失業率高漲,街頭充滿了流浪的老兵和失業的工人。更糟糕的是,1920年代末的大蕭條几乎將德國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人們開始懷疑民主制度的有效性,認爲當時的魏瑪共和國軟弱無力,無法解決問題。

在混亂和絕望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政黨悄然興起,它叫德國工人黨,後來更名爲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沒錯,就是我們熟知的納粹黨。

其領袖阿道夫·希特勒原本只是一個平凡的士兵,但他憑藉着卓越的演講才能,逐漸成爲黨內的核心人物,靠着激昂的言辭點燃了德國人民的心火。

希特勒開始在酒館、集會上發表演講。他的聲音彷彿電流一般穿透了聽衆的心靈,無時無刻提醒着人們:

“德國是被背叛的!是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出賣了我們!是那些懦弱的政治家讓我們屈辱投降!”

img
阿道夫·希特勒在 1930 年的一次集會上發表講話

希特勒將所有德國的困境歸結於敵人——外部的敵人是猶太人、列強,而內部的敵人則是猶太資本家、布爾什維克和軟弱的政府。

他的主張孕育出一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口號:“一切爲了德意志!”

他許諾給人們了一個全新的德國:強大、純潔、沒有外來威脅的德意志帝國。許多人被這美好的願景吸引,他們覺得希特勒就是那個能帶領他們走出困境的救世主。

就這樣,1933年,希特勒通過選舉成爲德國總理,然而,這只是民族主義侵蝕德國的開端。

最初,希特勒僅通過合法的手段鞏固權力,但隨着極端民族主義政策的一步步推進,他感受到了民主政治的掣肘,於是利用議會縱火案作爲藉口,通過了《授權法案》。

而這,幾乎廢除了民主機制,賦予了他無限的權力,德國從此正式走上了獨裁的道路。

希特勒上臺後,實施了一系列民族主義政策,強調“德意志優越論”,他聲稱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其他民族尤其是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都低人一等。

這種思想被灌輸到每一個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從學校的教科書,到街頭的宣傳海報,再到廣播中的演講,民族優越感逐漸成爲德國社會的共識。

在對內鞏固政權的同時,希特勒也開始將德國的民族利益擴展到國外。他主張通過戰爭收回“被奪走的”領土,並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他認爲德國的未來取決於擴張和征服。

1936年,納粹德國重建了軍隊,公然違背《凡爾賽條約》,並開始一系列軍事挑釁行動。德國人民在民族主義的激情中忘卻了戰後的屈辱,重新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自豪感。

接着,希特勒以保護德意志人爲藉口,吞併了奧地利,並通過《慕尼黑協議》輕鬆奪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每一個勝利都讓民族主義的火焰在德國人民的心中燃燒得愈發熾烈。報紙上充斥着希特勒的勝利演講,街頭湧動着慶祝的遊行隊伍。德國彷彿真的從廢墟中崛起,再次成爲了歐洲大陸的強權。

img
吞併蘇臺德之後,歡呼雀躍的德裔人

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也開始針對國內的少數族羣,尤其是猶太人。他們被視爲“非人類”、德國崛起的障礙。納粹黨實施了越來越嚴格的民族主義政策,比如通過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案》,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權,並將他們逐步隔離、邊緣化。

隨着時間的推移,迫害逐漸升級。從一開始的商店抵制、工作限制,到後來的集中營和大規模屠殺,猶太人一步步被推向了深淵。希特勒和他的同黨深信,通過消滅這些“劣等民族”,可以淨化德國,讓德意志民族獲得最終的勝利。

1939年,希特勒決定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民族主義的狂熱開始加速反噬這個已經失去理智的國家。

戰爭初期,德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橫掃歐洲大陸,民族主義情緒達到了頂峯。德軍佔領巴黎時,許多德國人認爲,德意志帝國的復興即將完成。

報紙與廣播充斥着對德軍勝利的慶祝,稱這一事件是對《凡爾賽條約》屈辱的報復,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

在街頭、酒吧,人們舉杯相慶,高唱《德意志之歌》,高呼“爲了偉大的德國,向前進”“我們的時刻終於到來了”的激昂口號。

此刻,在德國人眼裏,他們彷彿把未來和希望都牢牢攥在了手中,一切都顯得前所未有的美妙。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條不歸路已經快到盡頭了。

隨着戰爭的拖延,德國開始遭遇失敗,尤其是在東線的蘇聯戰場,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讓德國元氣大傷。國內的民族主義激情漸漸被現實的殘酷所取代。

糧食短缺、盟軍轟炸、戰場上不斷傳來的壞消息,逐漸撕裂了德國人民的幻想。

到戰爭後期,最嚴重的時候,每個德國公民每天的麪包配給量甚至不足1000卡路里,許多大城市的糧食供應鏈幾乎完全崩潰,大量人口面臨飢餓,很多人依靠着盟軍的糧食援助才得以生存。

最終,隨着蘇聯在1945年攻入柏林、希特勒在地下掩體中自殺,納粹德國正式覆滅。那個被民族主義侵蝕得千瘡百孔的國家,最終在廢墟和屍體中走向了末路。

一同走向的末路的還有軍國主義的日本,其投降標誌着二戰的結束。

img
日本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書上簽字

雖然正義最終取得了勝利,但這兩個國家所引發的災難讓人們意識到了民族主義危險的一面,這也成了人們戰後反思的一大主題。

於是,世界潮流開始轉向,民族主義不再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首要力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政策和區域經濟合作。

歐盟的建立無疑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意味着這個起源於中世紀晚期,崛起於法國大革命,興盛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爲無數國家帶去獨立、統一與變革的思潮正式退出了國際主流舞臺,“民族主義”一詞的性質也從原本的中性慢慢變爲了貶義。

可以說,民族主義已經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雖然它曾經發揮過無比重要的作用——比如對中國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且在如今仍能在一定背景下發揮作用,但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利用它的結果往往是弊大於利的,需要警惕與防範。

這不僅是我的觀點,更是戰後這80年時間裏,國際社會的主流認知,是學者們通過政治學、社會學以及對歷史和當代民族主義行爲的研究,所得出的普遍看法。

同樣的,對於是否存在民族主義傾向,也有一套比較通用的判斷標準:

1.是否強調本民族的優越性

民族主義者往往會表現出對本民族或國家的高度自信,認爲自己所屬的民族、文化、歷史比其他民族更爲優越。這種優越感一般體現在對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貶低或批評中。

2.是否將民族利益置於一切之上

民族主義者傾向於認爲國家或民族利益高於一切,並可能以此爲依據對他國採取對抗態度,他們往往主張強者通喫,提倡推翻現有的國際規則,建立以所屬民族爲中心的新秩序。

3.是否對外來文化或影響持強烈排斥態度

民族主義者通常非常警惕外來文化的影響,認爲外來文化可能威脅到本民族的純潔性或獨立性。他們往往會主張保持文化的“純潔”,拒絕外來移民或文化的滲透。

4.是否對外部威脅高度敏感

民族主義者往往會對外部的政治、經濟等威脅表現出高度警覺,認爲外界勢力(其他國家、民族或文化)正在威脅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尤其在國際衝突中,他們會將外部威脅看作是對本民族獨立性和主權的直接挑戰,並表現出強烈的敵對態度。

5.是否強烈反對全球化或國際合作

民族主義者往往反對全球化或國際組織,認爲這些形式的合作會削弱國家的主權,損害本民族的利益。他們對國際組織充滿不信任,特別是當該組織站在對本民族不利的立場時。他們還對外來的跨國經濟合作抱有強烈的警惕態度,傾向於認爲他們圖謀不軌。

6.是否強調民族的歷史苦難和復仇情結

民族主義者通常會將本民族的歷史苦難放大,強調過去受到的欺辱或壓迫,並以此激發強烈的民族情感。他們往往訴諸復仇或歷史正義,主張採取激進措施糾正歷史上的“不公”,甚至是通過對抗或戰爭的手段。

7.是否支持強硬的國家擴張或主權要求

民族主義者可能支持通過領土擴張或強化主權要求來提升國家的地位。他們會主張通過軍事或政治手段重新奪回歷史上失去的領土,或以捍衛民族自尊爲理由,採取激進的外交政策,哪怕這會破壞地區和平甚至激起武裝衝突。

8.是否對多元文化持反對態度

民族主義者通常反對國內的多元文化,主張本民族文化與傳統應占據主導地位,有比較牢固的一元思維。他們可能反對移民政策、少數族裔權利或跨文化交流,批評多元文化的倡導者,認爲這些現象會削弱本民族的認同和團結。

9.是否經常用民族主義話語和符號

民族主義者會頻繁使用象徵本民族優越性的語言或符號,比如國旗、國歌、歷史英雄等。他們的言語往往充滿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表達對國家象徵的極度忠誠,並鼓勵甚至強迫他人認同這些象徵。

10.是否支持民族排外運動或民族仇恨言論。

民族主義者通常支持以民族利益爲核心的排外運動,比如驅逐外來人口、限制他們的活動範圍、打擊外來文化的影響,並且常常發表對其他民族的仇恨言論,強調這種行爲與言論的正當性。

以上10點基本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民族主義傾向,如果佔了一條,說明有走向民族主義的風險,如果佔了一條以上,甚至三四條,說明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如果佔了五條以上,很可能就是極端民族主義的體現了。

這些都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畢竟民族主義的弊端已經被大量歷史案例證明過,過去所發生的諸多排外與歧視、衝突與戰爭都是源起於民族主義的失控。

不僅如此,其影響還會間接作用到國際關係、本土經濟、社會活力與文化創新等領域,這一點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特別是最近幾年。

儘管對於我們而言,民族主義的影響只是衆多因素之一,但它的破壞性已經開始慢慢顯現了,長此以往,待這顆苦果最終結成,首先品嚐其滋味的大概率還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