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屋養老金,還有幾個問題沒說清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這三項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上海等 22 個城市目前正在開展試點。
為了便於閱讀,本網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做了適當修改!同時聲明,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本網站僅作為展現,以便讀者全面了解歷史真相!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這三項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上海等22個城市目前正在開展試點。
住房養老金制度,是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之外,額外設立一個公共賬戶,類似於養老保險中的統籌賬戶,資金主要用於房屋公共部位的維修、保養。這一消息出來後,很多網友擔心,這是變相徵收房產稅,會加重民衆的負擔。
針對坊間的疑問,8月26日住建部官媒《建築雜誌社》微信公衆號發佈社評文章稱,房屋養老金不是房地產稅,公共賬戶不需要老百姓出錢。個人賬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賬戶建立起來。
也就是說,個人買房時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後,不用額外再掏錢了。
這一表態讓很多人懸着的心落了地,但並未完全平息質疑。
房屋跟人一樣,隨着年限增長,也會衰老。幾年前一篇刷屏文章《當小區難以挽回地走向衰敗》,所描繪的小區老齡化現狀,曾引發強烈關注。那些外牆脫落、設施老化的老房子,不可能簡單推倒重建,要維修、保養,就需要大量的資金。
並且,中國的商品房建設浪潮,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意味着大量的房屋,樓齡已經超過了30年,接下來,住房老齡化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維保的資金缺口會越來越大。
所以,房屋養老金針對的住房老齡化情況,客觀存在;未雨綢繆,提前完善資金籌措的制度體系,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公衆的核心關注點是,公共賬戶的錢從哪裏來?
有專家提到,既然是公共賬戶,使用的就是公共資金,如土地出讓金、財政獎補等等。
問題在於,像土地出讓金,也就是俗稱的賣地收入,隨着房地產市場進入存量階段,近幾年本就是在逐漸減少,受此影響,一些地方的財政收入嚴重縮水,未來哪來這麼多餘錢,來支持房屋養老金的建設呢?
另一方面,針對房屋養老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專用於住宅公共部位、公共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後的維修、更新和改造,如果再額外增設一個公共賬戶,可能會造成功能的重疊,合理性和必要性還需要充分的論證。
事實上,有個人賬戶屬性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目前還遠遠沒有到“見底”的程度,相反,這筆費用交錢容易,但申請門檻高、手續複雜,導致大量的資金沉澱,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有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國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結餘超過 1萬億元,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結餘超過百億元,但累計使用資金僅佔累計歸集資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分別約爲4%和5%。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本身就是房屋的養老金。所以民衆的一個疑問是,既然有大量的養老金,躺在資金池裏閒置,現在爲何要急着另闢蹊徑,額外籌錢填窟窿?當務之急,不是應該優化審批程序,盤活沉睡的結餘資金,讓提取使用更加便利嗎?
哪怕新的制度設計,確實做到了取“財”於公共資金,但不需要民衆直接出錢,不意味着負擔不會間接轉移到民衆頭上。畢竟,財政資金切出來一塊,在民生福祉方面的開支,相應的也會減少。
而且,公共賬戶真的建立起來了,如何監督資金的使用?有人就擔心,會不會像過度醫療一樣,出現過度維修的狀況?有公共賬戶兜底,開發商會不會更加沒有動力,去修建高品質、耐久性的住房?
此事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爲,房屋養老問題,涉及面廣,茲事體大,關係到民衆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於,在缺少前期研究論證的前提下,一些地方就已經開展試點,步伐如此之快,難免引人質疑。
房屋養老金引發的擔心,理應得到正視。哪怕真的有設立的必要性,也應該深入研討、廣泛徵詢意見,一步一步從容推進,切勿操之過急。
相關內容
- “房屋養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錢,可不可以理解爲‘要老百姓間接出錢’呢?”
- 貨幣政策罕見大轉向,會給普通人帶來哪些重要影響?
- 一個基層科員的官場修養
- 柴靜:這種震耳欲聾的沉默何嘗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寫照
- 全國就2輛罐車混運化工食用油,被記者精準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