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房養老金到砸鍋賣鐵,政策語言應該規範化

最近有兩個詞很流行,一個是住房養老金,一個是砸鍋賣鐵。這兩個詞在社會中都引起廣泛的議論。而引起議論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爲一種政策語言,都非常的不規範化。假如,將來後人查詢歷史資料,發現歷史上還有一個叫作砸鍋賣鐵專班的部門,會讓他們笑話的。

為了便於閱讀,本網站編輯在不違背原意的情況下做了適當修改!同時聲明,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本網站僅作為展現,以便讀者全面了解歷史真相!


file

最近有兩個詞很流行,一個是住房養老金,一個是砸鍋賣鐵。這兩個詞在社會中都引起廣泛的議論。

而引起議論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爲一種政策語言,都非常的不規範化。假如,將來後人查詢歷史資料,發現歷史上還有一個叫作砸鍋賣鐵專班的部門,會讓他們笑話的。

其實,我知道,兩項舉措,面對的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都表明瞭解決這些問題的意圖。但用了上述的表述,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比如住房養老金的問題。中國現在的住宅絕大部分都是過去20餘年間集中建起來的,由於老化的原因,更由於建築質量的原因,將來如何維修、如何保障居住的安全,確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而砸鍋賣鐵,從有關文件看,要解決的則是通過資產處置變現化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的沉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這裏無需贅言。我想,所謂砸鍋賣鐵,表明的也是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決心吧。

這兩件事情本身的內容與是非曲直,我們這裏先放在一邊,這裏只說表述的方式。

住房養老金和砸鍋賣鐵,表面看,都是很生活化、很形象化、很生動、很接地氣的語言。但仔細想一下,這樣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規範化。在生活中,這樣的語言一說就懂,但一變成政策語言,就往往就模糊不清,甚至引起誤解。

什麼叫住房養老金?誰給房子養老?難道我一個六七十歲的人要給十幾年的房子養老嗎?接着,一系列的疑問就出來了:這個政策有什麼法律依據?錢誰來出?誰來用?怎麼用?砸鍋賣鐵這個說法就可能引起更多的歧義。有人調侃說,鍋爲什麼砸了賣,直接賣鍋不是更值錢嗎?

這裏讓我把話題稍微岔開一點。

最近與一位企業家的聊天。在聊天中,他幾次使用了驚嚇這個詞。我知道他說的是不確定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過去的幾年中我不斷地講。不確定性是現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而造成這種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策的多變與模糊。

最近有一個段子:兩大首富輪流砸盤,都不想當首富。砸了一圈發現,首富還是他們倆,但是身價都縮水了不少。這就是所謂內卷。大家都知道這說的是拼多多和農夫山泉。8月26日,拼多多股價下跌28.51%,單日市值蒸發55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46億元,創IPO以來最大跌幅。8月28日消息,農夫山泉股價暴跌逾11%。

這兩隻股票的大幅下跌,很值得琢磨。儘管兩大首富輪流砸盤的說法是一種調侃,但很明顯的是,拼多多一天之內股票下跌將近30%,與管理層有意吹出的冷風有直接關係。農夫山泉股價的下跌,直接原因是營收首次出現大幅下降。但人們都知道,這個營收的下降,與前一段時間網絡上對公司及創始人的大量輿論攻擊和惡意詆譭,不無關係。

好像有點扯遠了,與前面討論的問題有什麼關係呢?我想說的是,不要以爲語言是個小問題,一個社會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着一個社會是什麼樣的氛圍。這些年,狠話越來越多,不要以爲使用生活中的狠話才能表明做事的決心,這樣的狠話用多了,會造成社會的緊張、不適和不確定性。

當前經濟的低迷,當然有許多原因。但大家都不否認,在這諸多原因當中,社會心理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企業家的信心和民衆的預期問題。前者涉及的是投資,後者涉及的是消費。而要恢復或重建社會的信心,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有效的法治,就是可以信賴的規則。

而規則失效的原因之一,就是規則本身模糊不清。

現代政治是一種規範化、制度化的政治,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那些接地氣的口語化的“通俗說法”,往往是含義不清,所指不明,邊界含糊。這樣的說法,貌似接地氣,貌似貼近羣衆,但結果只能是降低社會生活制度化、法治化的程度。併爲隨意濫用權力留下空間。

因此,我特別期待這樣的情形:一個政策的文本,一開頭就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什麼什麼法律,第幾條第幾款,制定本規定,然後該是什麼內容,就用規範化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意思清楚,便於執行,人們也不至於誤解。

現代的社會生活不能使國家的運作去貼近日常生活語言的層面,而是要使社會生活的運作接近法治化制度化語言的層面。


相關內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