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胡友平的庭审,静悄悄

2025年1月9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免责声明:为了便于阅读,本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特此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我们新开启了更专业的知史明智PRO版本(免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并帮忙推荐,谢谢!


2025年1月9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这是一桩曾引起不小震动的案子。

日本母子在公交站被刀刺伤、一个中国女性为挡刀身亡,终在今日开庭。

按理说,中日两国当初都颇为关注,多少人以为会闹得沸沸扬扬。

可这几天,网络上没有官方的公告传播,只有零星几家媒体:

在开庭当天才发布消息。

透露消息的只说是中日相关人士:

而他们前一天才透露此事。

没人解释缘由,也没什么现场报道。

就像一阵风吹过,没人拦得住。

当初惊动四方,如今却成了一张平淡的庭审排期表——时间、地点、案由,仅此而已。

有心人想问个究竟,但并未见更多消息流出:

也没有公开庭审的信息。

案子依然是那个案子,影响依旧很大,但在此刻却失了声音。

仿佛公众记忆在几个月里被消磨殆尽。

人们绕过法院大门匆匆而过,留下一个问题悬在半空。

曾经轰动的事实,为何如今静得好似从未发生?

1

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里称这是一场:

偶发事件。

并在记者问到如何评价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时,回答道:

你生活在中国,相信能感受到中国很安全。

在当地警方的通报里,没有点名仇日或报复社会,更没提那名行凶者的身份和动机。

毕竟:

说太多有风险,说太少也无妨。

偶发二字用处广泛,既可以安抚情绪:

也可以终结追问。

日本方面则敏锐得多。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向苏州市提出交涉,要求公开案件信息、加强警备。

日本驻华大使馆对胡友平的英勇行为表示敬意、哀悼,还降半旗致哀。

随后又宣布给予胡友平直系亲属:

永久居留权,发放抚恤金。

这举动让部分网友感到尴尬。

苏州当地给了个:

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大使馆那边却是降半旗、发抚恤金、给居留权。

听上去,像两家比着表达敬意。

哪一种更能给逝者家属以安慰,很难说。

还有网友在网络上变身福尔摩斯,有人替胡友平鸣不平,也有人:

把矛头对准那对母子。

他国国籍引发的情绪,就像火烧起来容易,想灭却要费劲。

于是网络平台开始删帖,大概是怕火越烧越旺。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逻辑,爱恨交织也不外乎如此。

有人关心作案动机,想问问52岁的行凶男子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有人试图把仇恨简化为民族情绪,他们:

盯住了日本人这个标签。

也有人痛惜胡友平的去世,说这是一片善心的牺牲,却也只能以叹息收尾。

2

2024年6月24日,下午四点,新地中心公交站。

那天阳光像火,炙烤得人睁不开眼。

本来,那只是一段寻常的初夏时光,嘈杂、潮湿,正好配上汗味与汽车尾气。

不过所有描述,都无法改变接下来发生的事。

一辆黄色校车缓缓停在站台,被太阳照得亮堂堂。

几个孩子在等车,家长们客气地寒暄,估计他们并不知道:

自己正站在那把刀的路径上。

中年妇女胡友平是这辆校车的引导员。

她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们排队上车,好像小学老师那样唠叨,又像个母亲,眼里装着孩子们的手足无措。

或许她自己也没料到,几分钟后,自己会被一个陌生男子的刀光击倒。

如果不是那一声尖叫,大家也许只会埋头刷手机,或者跟孩子谈今晚吃什么。

然而尖叫响了,世界就被一把刀搅得天旋地转。

那名52岁的男子挥刀冲向一对母子,他的表情很坚决,似乎早就认定非要把刀捅进某个人的身体才算数。

胡友平并没有犹豫,直接扔下手里的活儿:

挡在了刀和那对日本母子之间。

她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经验告诉她,遇到危险,先把孩子护住。

只不过,她以前对付的是过于拥挤的人流或突然急刹车的公交车,而这次:

是一把真正的刀。

校车司机随后加入了搏斗,周围有人尖叫,但更多的人一时愣在原地。

也有人掏出手机,想要拍下点儿什么,还不知道:

拍出来能不能在网上发得出去。

最后,人群反应过来,上前合力制服了那位行凶者。

毕竟,见义勇为的故事并非只存在影视剧里,而这里:

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度。

孩子们安然无恙,瘫坐在地上的母子吓得神色惨白,而胡友平倒在血泊中。

两天后,她没能等到奇迹,医院宣告抢救无效。

有人提到,这名男子行凶的目标是:

日本人。

最后,挡在他刀下的是一位中国大姐。

有人说这是:

偶发事件。

3

2024年11月29日,该案嫌疑人已被起诉。

到了2025年1月9日,案子第一次开庭审理。

也许审完后会有新信息,但更多可能是新的问号。

胡友平的家人,不得不开始孤军作战,去办理各种证明,去接受多方慰问,或许深夜里还要应付:

那些追问为什么要出头的声音。

有人可能会安慰她的亲人,起码日本那边会给补偿啊。

但这样的补偿,能替换掉那条鲜活生命吗?

校车上的几十名日本孩子虽然没有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但:

恐怖的氛围一旦出现便无法轻易散去。

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老师口中的那句,当时站台上有个阿姨,保护了你们。

也许他们不知道,那名阿姨为了保护他们挡住了刀。

就像一段城市传说,随时间流逝,越来越朦胧。

悲剧落幕,剩下的是漫长的审理程序和各怀心思的舆论。

到底是什么样的恨意,让一个52岁的男子冲进人群举刀。

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普通妇女毫不犹豫冲上去挡刀。

如果说这是偶发,那我们就再等下一次偶发吧。

就如同某些人随口说的口头禅,无可奈何,然后抬头看看被灼烧过的天空:

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或许有人会在公园长椅上,或者某个论坛里再讨论几句,但更多的人,早已经转身去为自家孩子准备下一顿晚饭了。

究竟该怎样评判这个世界,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反正,最安全的国家已经发过通报了,偶发事件也已经立案、审理。

一切井然有序,仿佛夏天的炎热和那一地血迹都只是一场幻觉。

就算记得的人,还会记得多久呢?

再回看那条消息,胡友平,女,54岁,为阻止嫌疑人刺伤母子,不幸殉职。 

简短几句话,好像世界就这样记录了她的离开。

这才是最让人无奈的地方。

热闹的城市终将平静,只余下一点闷热,和一句话:

她怎么就这么冲上去了呢。

没有答案。

就像谁也说不准:

那把刀会不会再次出现。

只是人们已经学会了把新的不安,重新包装成偶发,再往舆论里一扔,像石子沉入河底。

水面倒是恢复了平静,但那个漩涡似乎还没散去,或许在河底翻滚,等待下一次机会。


相关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