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华好感度平均值为-12%(外二篇)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免责声明:为了便于阅读,本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特此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我们新开启了更专业的知史明智 PRO 版本(免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https://pro.realhist.org/,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并帮忙推荐,谢谢!
亚洲协会 (Asia Society):是美国一个非营利组织,总部位于纽约,创办宗旨是向世界传播亚洲文化。该协会旗下设有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 (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 ASPI),经常发布对于中国和亚洲地区的研究报告,对美国亚洲政策具有重要影响力。
一、亚洲协会:全球对华民意呈现“南北分歧”
亚洲协会近日发布了一份全球对华好感度数据库 (Global Public Opinion on China, GPOC)。结果发现,在将人口加权之后,全球对华好感度平均值为 -12%,负面看法多过正面。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好感度,红色为正数,即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蓝色为负数,好感度随颜色深浅而变化该数据库规模庞大,收集了自 2000 年以来的 160 多个国家的 2500 多份英语调查,以及 3000 多份其他语言的调查。之后,亚洲协会将这些数据“再编码”整合到一份数据库中,最后找到了许多有趣的发现。
数据库显示,不同区域之间对华看法迥异。通常而言,目前“全球南方”(意指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中国往往更有好感。其中,除了中国本身,好感度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瓦努阿图、古巴、佛得角、利比亚和塞尔维亚。俄罗斯排名前十。从区域上看,对中国最有好感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当地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比例普遍比负面评价高出 50%。报告称:“中国在非洲收获的好感并不仅仅限于精英阶层,而是深入普通民众。”
然而,并非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有好感,印度、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家民众对中国看法则较为负面。
另一方面,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是日本,其次是芬兰、科索沃、瑞典和丹麦。美国对中国的好感度则排在倒数第 11 位。其中,日本对中国看法长期负面,仅在 2002 和 2003 两年好感度为正数,其他时间均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一直如此。倒数第二名芬兰、第七名澳大利亚等国则是从 2018 年开始才对中国看法转为负面。美国民意是在 2012 年以后开始对中国转变,之前基本保持中立水平。
就像美、澳、芬等国看法改变一样,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态度也在变化。总体而言,全球对中国好感度在 2001 年达到巅峰,正面看法超过负面 34%,之后就缓慢地持续走低。然而,在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世界对中国的好感度出现了暴跌,首次跌为负数,达到 -7%。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好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报告表示,新冠疫情影响非常严重,哪怕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形象下降有据可查,但 GPOC 的数据库显示,从 2019 年到 2020 年,中国在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净好感度平均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中国的形象在拉美和南亚尤其受到打击;但在中东和非洲相对不受影响,在东南亚甚至有所改善。”
二、吴国光|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
近日,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吴国光发表了自己的最新文集《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10 月 12 日,《当代中国评论》刊载了这本文集的前言,之后得到了波士顿书评转载,并添加标题“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
《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转型八论》封面波士顿书评在编者按中写到:
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一样,充满无奈、无助与无望!在茨威格与李文亮之间,历史走过了 100 多年,现代化从欧洲扩及全球直至远东的“中央王国”;但历史似乎也失去了创意,隐隐然只在重复自己。今天人们也许明白了专制政治的淫威不可挑战,但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财富不足以保障繁荣、和平、权利与生命。
吴国光在前言中一开始就表示,随着习近平实行个人高度极权的“逆转型”治国路线,“中国的繁荣时代结束了”。对此,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因此,作者称:“恕我用一个外国人的名字来指称这种留恋旧日繁华而不甘乱世来临的心态,将之叫作‘茨威格之惑’。”
茨威格不明白,财富作为“那个时代阻挡不测风云的最好的墙壁”,为什么挡不住灾难的降临?他更不明白,经济精英们所具有的那种“天生的商业洞察力和放眼全球的眼光”,为什么根本看不到,也看不清灾难是如何产生并降临的。“我以为我已经看到了新的曙光,但实际上这只是日渐临近的燃烧世界的战火”——当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把远处的烈火看作新的曙光,抑或曙光可以漫烧成战火。
之后,作者写到了疫情初始李文亮医生收到的训诫书:“若固执己见、不知悔改继续进行违法活动,将受到法律制裁,听明白了吗?”而李文亮医生则无奈地写下了“明白”二字。作者称,这里的“明白”二字让他惊心动魄。
在一个强大而暴虐的专制政权下,你即使面对病毒的扩散和生命的悲剧,也不能自发采取拯救的行动,否则只能接受它的所谓法律制裁。
由此,作者表示,实际上现在的世界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李文亮的“明白”与茨威格的“不明白”一样,充满无奈、无助与无望!在茨威格与李文亮之间,历史走过了 100 多年,现代化从欧洲扩及全球直至远东的“中央王国”;但历史似乎也失去了创意,隐隐然只在重复自己。今天人们也许明白了专制政治的淫威不可挑战,但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财富不足以保障繁荣、和平、权利与生命。
同样,作者在前言中也发出了类似的问题:
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改变?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倒退?为什么习近平不得人心却可以得逞恣妄?中国人在无助与无望中还有什么选择?
作者表示,这本文集就是希望回答这些问题。
该书分成八个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论述中国当下的“来路与前景”。
第一部分为“论 1989 天安门”,这是因为,在我看来,1989 年天安门的事态发展,是理解中国走向繁荣并最终在繁荣中走向“逆转型”的历史起点。
本书第二部分“论赵紫阳与政治改革”,内容即在于回顾和反思 1980 年代后期的政治改革。
本书第三部分即论 “中国模式”。
第四部分为“论中共党代会”。
中共十九大宣称中国进入所谓习近平“新时代”。论习近平“新时代”即是本书第五部分的主题。
第六部分为“论政治转型”——这可以说是本书的总主题,也是我至迟自 1986 年起即投身其中的毕生努力的目标。这里的 12 篇文章,前七篇不妨认为是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总体论述,后五篇则是对习近平新极权时代下中国政治转型形势与战略的新思考。
第七部分为“论历史经验”,收入 10 篇文章,大体按所论主题的历史顺序排列。其中,头两篇讨论 “中国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和“大一统的历史迷思”,都涉及 nation-building(民族建设)与 state-building(国家建构)的宏观问题……
第八部分以“论观念更新”为题似乎并不准确,但大体概括了这一部分不同主题的九篇文章的共同性,那就是讨论人们的认知对于中国转型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认知能力对于转型的必要性。
三、维权网:十一月中国新增42名良心犯
公民维权志愿者联网组织维权网于11月30日发布了十一月《中国大陆在押政治犯、良心犯月度报告》。根据该报告,维权网上期名录中的42人已被刑满释放或取保获释。并获悉有羁押7人被判刑,9人狱中有新动态。同时,本期新增被刑事拘留3人以及39人被判刑,共计42人。被捕的主要原因是香港民主人士遭“国安法”迫害,维权上访,参加宗教活动,以及参加民主人权活动等。
1、本月获悉上期名录中刑满释放及取保获释的42人的名单:
陈海霞、陈气、陈艳红、达日(藏)、杜艳红、
冯蕴青、高明洁、耿家峰、何丽霞、 贾建怀、
金晓梅、白宝华、李保兰、李德标、 李慧、
刘长福、刘成伍、刘金萍、龙有时、 罗旭、
马同欣、潘玉峰、嘎玛桑珠(藏)、王红霞、王楣泓、
吴旭钦、夏霖、杨淑君、殷宝合、余光河、
袁志强、赞查(藏)、张瑞君、张英玲、赵恒德、
周艳波、丁干、段志生、那粉琼、王刚、
易惠军、姚静娇、
2、羁押人员7人被判刑:
10年:戴耀廷、
7年6个月:王一飞
6年9个月:余慧明、
5年7个月:伍健伟、
4年8个月:黄之锋、
4年2个月:毛孟静、
2年9个月:全世欣、
3、被刑事拘留3人:
赵雅静、李原风、占友超、
4、本期新增被判刑的39人名单:
10年:康淑梅、
7年6个月:孙文田、
7年3个月:吴政亨、
7年:何桂蓝、朱继雨、郭长锁、
6年9个月:区诺轩、梁国雄、
5年6个月:曾秀琼、
5年:孙健、田玉杰、
4年6个月:谢国芬、
4年:黄濡红、胡辉、田丽平、李利珍、
3年9个月:孙彩艳、
3年6个月:张嘏、魏淑燕、刘旭、张传文、赵颖、张忠、
3年:王晓菁、张成艳、郑小华、
2年10个月:谈静、
2年6个月:孙晓明、刘本芝、申玉国、王磊、李鹏、
2年:张雅明、张桃凤、
1年10个月:路连义、
1年6个月:冯吉春、
1年3个月:张毓真、
1年:刘建恒、刘文萍、
截止发稿为止,中国目前共有1656名在押政治犯、良心犯。其中,死缓11人,无期徒刑18人,有期徒刑1392人,刑期不明24人,羁押未判235人,另有大量人员 “被精神病” 和强迫失踪并未完全记录在内。
每位政治犯、良心犯的被捕原因详情请访问维权网:《维权网:中国大陆在押政治犯、良心犯月度报告(2024年11月30日)第110期(共1656人)》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有非营利组织中国劳工通讯对于中国劳工权利的追踪报道。十月份中国发生了安全事故0起,工人集体行动156起,工人求助56起。
相关内容
- “热钱”净流出创单月新高中国救市“组合拳”成外资提款机?
- 中国大幅放宽过境免签政策专家:要达经济效益前须先解决安全疑虑
- 《中国制造2025》十年收官,名亡实存?
- 2024年:失业问题继续困扰中国青年
- 中国人的下沉年代:破产的城市精英与失败的人生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