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不会带来安全感
免责声明:为了便于阅读,本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特此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我们新开启了更专业的知史明智PRO版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https://pro.histfacts.com/,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并帮忙推荐,谢谢!
广州发生一起针对小学生的袭击事件,一个男生、一位女生、还有一位接送小孩的阿姨受伤,60岁的歹徒被逮捕。
在警方的“通报“中,这成了“3名群众”受伤。根本没提两名伤者是9岁的小学生,也故意淡化了案发地点,因为公布地点,就提示了那是一所学校的门口。
警方可谓煞费苦心,不想让人知道这是对未成年人的袭击,好像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一样。
而财新的报道提供了更多信息。不但指出两名伤者是9岁小学生,也有更多现场内容:该校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学校门口人挺多。有阿姨身上流血在追歹徒,接着是两名拿工具的建筑工人加入,最后还有酒店的保安——大家一起制服了歹徒,在警方赶到之前。
有不少家长参与进来,安抚放学的孩子们,还有人在接自家孩子的同时,也帮忙接了孩子的同学。
这些人都应该被看见,他们不能成为面目模糊的“群众”。
警方通报含糊地使用“群众”,是为了让社会情绪稳定,给大家提供安全感。但是,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是来自社会上每个人的参与。人们看到财新的报道,不会“恐惧蔓延”,而是会感到更多信心。
最近各地发生了好几期针对未成年人的袭击。在瑞士苏黎世,有“中国留学生”刺伤3名5岁的幼儿园学生,再加上之前深圳、苏州的事情,这无疑引起了更多忧虑。经济下行,社会矛盾激化,绝望的人日益增多,这都让城市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多。
但是,如何获得安全感?不能靠掩耳盗铃。实际上,把具体的人模糊为“群众”,并不会更安全,相反,它反而传递出某种神秘气氛。而社会的安全,来自“信任”,来自人们相互看到、相互帮助,这样,绝望的人不至于滑入深渊,而真发生袭击,也会有更多人伸出援手。
过往几起案件,都没有对凶手的报道。这是对嫌疑人的“剥夺”,不想传递出他们的诉求和声音,这样做的初衷也是免得效仿。但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凶案会广泛传播,越是缺乏具体信息的凶案,传播就会越广,也会有越多“谣言”出现,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参与“创作”。
我也同意一种社会学家的判断:陷入困境的人失去发声机会,可能恰恰是他们铤而走险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最后的表达”。他们不怕死刑,也不怕坐牢,他们真正“害怕”的,其实恰恰是来自社会的关心,有时候一句问候,就能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利器。
不要“遮蔽”,要更多“看到”。这个社会需要热心阿姨、建筑工人、酒店保安,需要更多“人”。
相关内容
- 乌军无人机再发力:千里奔袭喀山,击中多幢高楼,机场一度关闭
- “献忠”式袭击一起接着一起,“蓝底白字”的官方通报已无法安抚中国公众的不满
- 捕鱼也别用绝户网
- 中国男子持刀袭击瑞士托儿所捅伤3个孩子,震撼全球媒体
- “泄愤”时代,普通人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