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还是卖国:汪精卫的黑与白(上集)

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前半生是万众膜拜的英雄,后半生是举世唾骂的汉奸。他曾经为了革命,舍身刺杀满清高官,也为了所谓的和平,最终屈膝于侵略者之下。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为了便于阅读,本站编辑在不违背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可能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特此声明,本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仅作为信息展示平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真相。

作者 |二大爷

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前半生是万众膜拜的英雄,后半生是举世唾骂的汉奸。他曾经为了革命,舍身刺杀满清高官,也为了所谓的和平,最终屈膝于侵略者之下。

他是革命的领袖,也是民族的罪人。他的人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转?其中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大家好,这里是二爷故事。

如果提到汉奸这个词,你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谁?我猜 90%以上的中国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汪精卫。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1883 年出生在广东的三水。他们家祖上原本是浙江的绍兴人。他的曾祖父汪炌,曾经担任过湖南巡抚的幕僚,是著名的绍兴师爷。所谓的师爷,就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的幕僚和智囊。他不算体制内,是官员私人的顾问。这个群体啊,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文人辈出的绍兴。

很多绍兴文人,他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场没法出头,就只能选择去做官员的幕僚。绍兴师爷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汪精卫的爷爷是满清道光年间的举人,在浙江的遂昌县当过小官。他的父亲汪琡是个很不得志的读书人,他也被迫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先后在广东的三水、曲江、英德等等县做过幕僚。汪精卫因此也是出生在广东的三水,他们家的故居如今在广州的豪贤街。

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老夫少妻。汪精卫是家里面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啊,他老爸已经 62 岁了。因为母亲是番禺人的缘故,所以汪精卫从小就能说一口纯正的粤语。这个呢,也是他后来追随孙中山的重要原因。

因为出生在文人的家庭,所以汪精卫的童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很不幸,他 13 岁丧母,14 岁丧父,只能依靠大哥来生活。少年时代的日子是比较苦的。

17 岁的汪精卫啊,就在广东乐昌的一个私塾里面当老师,教书谋生。他也自称“子曰先生”。1901 年,18 岁的汪精卫和二哥一起参加番禺县试,兄弟二人同时中榜,而且汪精卫还是第一名,成了秀才。

因为他长得一表人才,广东的水师提督李准特地聘请汪精卫担任家庭教师,解决了他的生计。

这里呢,我就要特别强调一下汪精卫的颜值。从古至今啊,不论男女,长得好看的人往往都会有更多的机会。汪精卫的颜值绝对可以称得上“潘安之貌”。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你可能以为我放错了啊。再一看,这不就是张国荣吗?但其实啊,这是汪精卫年轻时候的照片,公认的超级大帅哥。连眼光很高的诗人徐志摩,他在 1918 年见过汪精卫之后,也不得不感慨:“在南京船里曾经见过他一面,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胡适说他若是女人,一定会死心塌地地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

所以古往今来啊,颜值都是捕获人心的第一利器啊。大道理不如好颜值。

1904 年,为了培养新式的人才,满清在广东招收了一批留日官费生,汪精卫也参加了这场考试,被顺利录取。同年的 9 月,他前往日本,成为了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的公费留学生。

这个时候的日本是中国革命党的大本营,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汪精卫在 1905 年就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创始会员。而且因为他的文笔非常好,就被选为评议部的部长,专门从事宣传工作。

从这个时候开始,汪精卫就开始使用“精卫”这个笔名发表文章,鼓吹革命。“精卫”这个名啊,原本是来自《山海经》中的典故。传说炎帝之女在东海淹死了,她的灵魂呢就化成一只叫做精卫的小鸟,经常去捡石头来填东海。后来中国人啊,就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来说明一个人不畏艰难、意志坚定。

“精卫”这个笔名在出名之后啊,大家也就不再叫他汪兆铭了,而是普遍叫他汪精卫了。但事实上啊,他在生活中还是叫汪兆铭。广州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有很多汪精卫为了当年的革命同志写的碑文,落款呢都是“汪兆铭”。

我专门去看过好几次。说实话,汪精卫的书法是真的好。汪精卫作为满清公派的留学生,公开参加同盟会反清,这就是吃满清的饭砸满清的锅呀。

他的大哥汪兆镛当时正给两广总督岑春煊当幕僚,受到了压力,就要他赶快回国。结果汪精卫为了让家人不受牵连,公开宣布断绝兄弟关系。因为汪精卫这种坚决的革命态度,他也很快得到了同乡大佬孙中山的赏识,成为了孙中山的首席师爷。孙中山很多讲话稿都是汪精卫写的。

1906 年,汪精卫在 200 多名同学中以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日本政法大学毕业,开始追随孙中山游走南洋,设立同盟会的分会。最重要的工作人就是募集革命资金。

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不仅文才好,口才更好。大家可以听听汪精卫的演说录音:

“我们知道,中国在于不能依赖,经过许多次的战争,内战不用讲了,外战呢,都是丝丝滴血的。唯有这一块的战争,才真是为独立自主而战争的战争。”

他的演说深入浅出,有很强的煽动性,往往是在没登台之前,就已经座无虚席。国民党的大佬胡汉民很佩服这一点,他说:“余 20 年来未见有工于演说过于精卫者。”

前面我说过啊,汪精卫本来就是大帅哥,这文采和口才又是一流,不讨人喜欢那是不可能的。他在马来西亚槟城演讲的时候,就收获了一个小迷妹,叫做陈璧君,也就是他后来的老婆。

这个陈璧君可不是普通人啊,她是华侨富商陈耕基的女儿,他们家在南洋做橡胶生意,号称“陈百万”,也是孙中山的大金主。当年只有 16 岁的富家小姐陈璧君爱上汪精卫之后,为了能够追随他,就主动加入了同盟会,申请做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并且在 1909 年和汪精卫策划了震惊全国的刺杀摄政王事件。

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文胆,主要是负责宣传的,本来是没有搞刺杀的任务的。但是在 1909 年,在多次起义都失败之后,孙中山和汪精卫都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内部就有很多人说他们募集了那么多钱,什么事都没干成,你这不就是中饱私囊吗?外面又有梁启超这些保皇派嘲笑他们是“远距离革命家”,只会鼓动别人去革命,自己躲在海外安享富贵。

年轻气盛咽不下这口气的汪精卫,为了能够证明自己,随后就和俞培伦、黄复生、陈璧君等 7 个人策划搞一次大的刺杀活动,准备以死明志、挽回名誉。他们的目标就是满清的朝廷大员。

这件事,孙中山、黄兴、胡汉民这些大佬都觉得希望不大,所以一致反对。但是血气方刚的汪精卫觉得,必须以此来提振革命的信心,一定要干。

他在出发前啊,就写了一篇带有绝笔性质的文章《致南阳同志书》:“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既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可以说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1909 年的 12 月,汪精卫和陈璧君、俞培伦、黄复生抵达北京,他们在琉璃厂秘密潜伏,以开照相馆为掩护,准备实施暗杀计划。参加他这次暗杀的女性,除了陈璧君,还有当时天津的另外一位千金小姐,名叫郑毓秀。她也是同盟会的会员,刺杀所用的那个大炸弹就是她主动请缨,亲自从天津运到了北京。

当时的同盟会啊,真的是个精英组织,人才济济。无论男女,普遍家庭都不差,其实完全不需要通过革命来谋求名利,都是怀有真正高尚理想的年轻人。这些热血青年对得起国家,但是当时的国家确实有点对不起他们。

汪精卫抵达北京后,最初是选择了好几个满清的朝廷高官作为目标,但是都是因为不好下手而作罢。最后呢,只能选择了最高领袖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爸。

汪精卫的计划是在载沣每天上朝的必经路段,也就是北京后海北岸的银锭桥埋炸弹,等载沣路过的时候,由躲在桥底的汪精卫用电线引爆炸弹,与载沣同归于尽。

这个计划是很好,但是因为他们都没有经验,几个人在埋完炸弹之后,才发现引爆所用的那个电线太短,不够用。被迫第二天又去买电线再埋一遍,结果动静太大,被路过的一个车夫给发现了,随后就报了官。

这次刺杀还没开始就失败了。满清官方随后根据线索大搜查,同时又故意放出假消息,说是已经抓住了罪犯。汪精卫和黄复生以为满清抓错了人,不仅没有逃走,反而留下来继续策划下一步的刺杀,结果最终被顺藤摸瓜的警察抓个正着。

汪精卫被抓之后啊,他自认为难逃一死,所以在狱中写下了名篇《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汪精卫和蒋介石当时的对日政策,确实是照顾了实际,但是完全不得民心。这件事也让汪精卫和蒋介石的隔阂进一步加深了。

因为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她坚信这次刺杀肯定是蒋介石指使的。否则怎么会那么巧呢?正好老蒋突然就决定不照相了,这个说不过去吗?所以陈璧君啊,从此就恨死老蒋了。而她的想法对汪精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老蒋其实也深受这件事的刺激,他知道之前的对日妥协政策太不得民心了。所以在汪精卫遇刺不久,老蒋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又强硬表态,绝不容忍任何侵害领土主权之事实,如危及国家生存,则必出最后牺牲之决心。

特别是在 1937 年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老蒋和中共媾和,取得了苏联的支持,反而因获得福。各地的军阀啊,也一致表态要支持他抗战。老蒋意识到主战是他重塑威信最好的牌,如果再坚持之前的对日政策,他自己很难在国内和党内的道义上立足,得不偿失。

为此,老蒋也华丽转身,开始力主抗战收拢民心。尤其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对日全面开战,老蒋的声望也急剧上升,成了众望所归的民族领袖。

但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却没有老蒋介那么顺应实务。他还没有看清形势,依然抱着主和的思想不变。这就导致了他和蒋介石最终渐行渐远。

那么,汪精卫是怎么走向投靠日本的道路呢?请接着收看下集。感谢你今天的陪伴,咱们下集见。

引颈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首诗啊,当时在民间流传极广,人人传颂。中国人向来对于这种以弱对强、舍身取义的刺客都是推崇备至,何况这个刺客有颜值、有文采,那就更不得了了。这也为汪精卫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名望。

当时负责审讯汪精卫的是民政部的尚书肃亲王善耆,他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女儿——传奇间谍川岛芳子。这个故事呢,我们以后再讲。善耆算是满清的王族里面比较开明的,而且他本身很欣赏汪精卫的才学,所以对汪精卫非常优待。不仅是审讯的时候不要求下跪,而且好吃好喝,允许探视,甚至他自己经常跑到牢里面和汪精卫聊诗词歌赋。汪精卫的诗啊,能够流传出来,其实都是善耆的功劳。

当时的满清啊,虽然是皇权专制,但是还是按照法律组织了公开的审判,并且允许汪精卫和黄复生自我辩护。这俩人也不愧是同盟会的精英,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不但没有招供任何同党,反而争着说自己是行事的主谋,希望以此来为对方减轻刑罚。让在场的满清官员啊,都非常佩服他们的气节。

本来摄政王载沣很生气,是准备杀汪精卫的,但是善耆他不想杀,就劝载沣说:“现在杀了汪精卫啊,不仅不会有震慑的作用,只会让汪精卫成为大英雄,更多的革命党人会以他为榜样,为他报仇,那以后咱们都不得安生了。”载沣最后也只能无奈地判了汪精卫终身监禁。

在汪精卫坐牢的过程中,陈璧君不顾危险,她自己花钱买通狱卒,天天给狱中的汪精卫送饭写信。这种视死如归、不离不弃的感情,说实话是非常难得的。虽然陈璧君并不漂亮,但是在爱情中体现出来的勇气,那是绝大部分女性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也最终成就了她和汪精卫的婚姻。

从个人品格上说啊,汪精卫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肃亲王善耆在狱中优待他,他自己心知肚明,非常感激他。在坐牢的后期啊,对于满清的态度也大为变化了。他觉得满清大臣还是有好人的,满清也不是一无是处,甚至把革命党和满清之间的矛盾比喻为兄弟阋墙。

后来满清灭亡,善耆在大连去世的时候,汪精卫专门去大连吊祭他。在政治上他们是敌人,在人品上又是朋友,这就是中国传统上的君子之交。

武昌起义后,满清为了平息革命的风潮,宣布大赦政治犯。1911 年的 11 月,坐牢还不到两年的汪精卫顺利出狱。他出狱的那天啊,北京各界的名流一千多号人,专门去监狱门口欢迎他,可谓盛况空前。这个时候,他已经不仅仅是同盟会的元勋了,而是名满天下的革命英雄了。

刺杀摄政王也成为汪精卫一生最重要的政治资本。辛亥革命成功后,汪精卫继续追随孙中山,但是他和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慢慢已经有了分歧。孙中山本来认命他担任广东都督,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但是汪精卫拒绝了。他认为革命是为了天下人谋福利,不是为了个人。革命成功了,应该让有学问的人去担任国家重任,我过去为革命没有读书,现在应该让我出国留学。

他甚至公开倡导啊,革命党人应该功成身退,奉行六不主义,也就是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同盟会的入会誓词里面确实有一句:“功成身退。”其实就是想跳出打天下坐天下的这种暴力循环,这个美好的愿景啊,到今天都还没有实现。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一度和袁世凯的谈判很不顺利,故态重萌,就准备发动北伐,打垮袁世凯,用武力来统一中国。汪精卫就非常不满,他公开表示:“权力为天下之罪恶,为政权而延长战争更无可以自恕。”并且他还当面指责孙中山:“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这些话非常非常重,可以说直戳孙中山的心窝。

在各方面舆论都不支持的情况下,孙中山这才被迫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可以说啊,这个时候的汪精卫真的是一心为公,高风亮节,和一门心思分猪肉的其他官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多的革命党人特有的高尚情操。

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汪精卫也实现了他的诺言,辞去了一切职务,带着陈璧君赴法国留学,想不再过问政治。他说:“兆铭之志,则以为革命后之最大希望,莫如藉言论出版之自由以传播真理,而移易国人之思想。”袁世凯曾经多次给他钱,邀请他加入北洋政府,都被他拒绝了。

但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汪精卫被迫再次回国,参加革命党的二次革命。即便如此,为了避免南北内战,汪精卫还多方奔走。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期间,汪精卫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主张依法来解决宋教仁遇刺案,甚至亲自前往广州,呼吁革命党人放下武器,和袁世凯进行和谈。

作为革命的元勋,汪精卫对于当时国内的局势非常失望。他不希望纷争,但又不得不参与纷争,所以内心是处在一种十分煎熬的状态。他甚至说:“余生可厌、死所未获。”

最终在孙中山搞护法运动的时候,又回到了法国。就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年,直到 1920 年,汪精卫才最终同意在广州军政府任教育会长。作为辛亥革命的元勋,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公职。

从早些年汪精卫的这些表现就可以看出啊,那个时候的他确实是淡泊名利,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格。在时代的洪流中有救国救民的理想,但是又厌倦政治斗争的肮脏,最后被迫夹在中间,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身不由己的样子。

汪精卫的这种内心的挣扎,其实很早就表现出来了。1914 年的 7 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的党员都效忠于他一个人,而且把党员分为元勋公民、有功公民、先进公民等几个等级。汪精卫对这个事就特别反感。他在给国民党的元老吴稚晖的信中说:“不能想到杜撰出如此之党纲以污革命党人之面目。我等白白与中山相识一场。”可以说是对孙中山非常非常失望了。

但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些闹剧发生后,对于国内局势深感失望的汪精卫,他又意识到想要有所作为,现在还离不开孙中山这棵大树。所以在 1920 年他决心回国从政,思想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力主和平,到逐渐倾向于武力,所以很快又成了孙中山的左膀右臂。

啊,这里呢我就要谈一下。

汪精卫性格里面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有高尚的情操和自己的主见,但是往往没有坚定的立场。他和孙中山啊,在政治纲领上的分歧非常多,但是他往往在反对过后,都没有坚持下来,最终还是顺从孙中山的意愿。要么呢就动不动去出国躲避,要么就坚决去执行。

比如当初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当非常大总统准备发东北伐,他就是反对的。但是他又不敢坚持,最终撂胆子跑回欧洲去了。再比如啊,孙中山联俄联共,汪精卫刚开始也是不同意的,但是在孙中山的坚持之下,他又不得不屈从,而且为了支持孙中山,还到处鼓吹联俄联共的好处。

汪精卫一辈子唯一坚定不移干的事情,就是刺杀摄政王的那件事。此后他在政治上摇摆不定,优柔寡断就成了常态,也成为他最终一步错、步步错的关键。

蒋介石可以说是汪精卫在政治上的一生之敌,和蒋介石的权力之争、矛盾冲突也是导致汪精卫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党内的资历来说,作为同盟会的创始元勋、孙中山的首席文胆,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啊,原来是比蒋介石高太多了。孙中山在 1925 年去世的时候啊,他的三份遗嘱都是汪精卫代笔的,孙中山只是签字同意而已,包括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病重期间,汪精卫是全权的代表,另外两个重量级的元老,廖仲恺和胡汉民都要排在他的后面。所以孙中山死后,汪精卫是当仁不让的继承人,很快就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的主席。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虽然已经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但是连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都不是啊,在党内是小字辈。他的广州卫戍司令和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的头衔,还是汪精卫任命的。

当时国民党内还有许崇智、李宗仁、白崇禧这些军事实力派。如果没有汪精卫的提拔,根本就轮不到蒋介石冒头。但是蒋介石利用北伐,很快就掌握了国民党的军事大权,牢牢的握紧了枪杆子,成为党内最大的实力派,对汪精卫的地位就形成了实际的威胁。两个人的冲突呢,也逐渐浮上了台面。

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冲突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上,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虽然他刚开始啊,不认同联俄联共,但最终还是坚决的执行了这个政策。中共呢,也因此迅速发展壮大,国民党的很多重要职务都是中共的党员把持的,比如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长毛泽东,这都是共产党啊。而且国民党的军事顾问也是苏俄指派的,直接干与军事行动。军队内部的党代表,你比如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军里面啊,他党代表 80%都是共产党员。

国民党 1927 年开始北伐之后,在苏联的资金和武器的支柱下,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在武汉建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担任主席。中共这个时候呢露出了獠牙,他们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到处成立工会与农会,搞罢工和土改。整个过程呢,非常的血腥,很快就遭到了国民党内部很多人的反对,国民党也因此而分裂。

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认为共产党狼子野心,必须把他们给踢出去。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认为要坚决执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汪精卫啊,他最开始是偏左的,他是支持联俄联共的。而蒋介石在 1923 年从苏联考察回来之后,就已经看清了苏俄的嘴脸,特别是中山舰以及攻击外国人的南京事件发生后,老蒋更是认定了中共迟早是要夺权的,所以成为了坚定的右派,开始赞同武力清共。

汪精卫主政、蒋介石主军,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愈演愈烈,公开对峙。为了对付蒋介石,汪精卫在 1927 年的 4 月 5 号,和中共的总书记陈独秀一起发表了联合宣言,就表态两党一定要继续合作。看不下去的蒋介石干脆在几天后,也就是 4 月 12 号,在上海发动了武力清共。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了蒋介石最终踢开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在自己的地盘上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也就是史书上的“宁汉分裂”。宁是南京的简称,汉是武汉的简称。

但是很快汪精卫就自己打脸了。他通过秘密渠道,得知共产国际发给中共的一份《五月指示》。在这个指示里面,非常露骨的要求中共组织工农革命军,全面取代国民党。汪精卫看到这份秘件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所以他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也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变。在当年的 7 月 15 号,在武汉也发动了清共,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

虽然汪精卫和蒋介石在和苏俄中共决裂这件事上最终取得了共识,但是他们之间的间隙啊,已经造成了。而且蒋介石也凭借果断的手腕,得到了国民党内很多反感中共的势力的支持,在党内的声望逐渐的超过了汪精卫。

更重要的是啊,

凭借果断的反共,蒋介石在国内得到了江浙财阀的支持,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的支持。南京政府也成为列强承认的合法政府,名正言顺还有枪杆子。他和汪精卫的纷争中,也就牢牢把控了主动权。

而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不敢彻底推翻联俄联共的政策,导致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在国际上、在党内、在民间,声望大大受损,从此就很难再按住蒋介石了。

汪精卫和蒋介石的第二个冲突,是在执政理念上。汪精卫这个人啊,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民主共和的拥趸。他一贯主张要在宪政的框架里解决问题,反对军人干政,更是反对独裁。在孙中山之后,他掌权期间主要还是选择集体领导。自己虽然是国民党的重量级元老,但他并没有拉帮结派,也没有死死抓住军权不放。

但是蒋介石可不一样啊,作为靠枪杆子起家的实力派,蒋介石在掌握军权之后,在军队内部培植私人势力。他体现出来的野心,肯定不仅仅是当一个北伐总司令那么简单。这个就让汪精卫非常反感了。

为了避免分裂,作为南京政府和武汉政府合并的一个条件,蒋介石和汪精卫就先后下台。蒋介石去了日本,汪精卫又去了欧洲。但是蒋介石去日本可不是去闲逛啊,他利用这个空档,先是娶了有美国背景的宋家大小姐宋美龄,而后又在日本广泛游说,获得了日本的支持。回国后呢,很快他就官复原职,进而发动了对各个军阀的战争,也就是史称的中原大战。蒋介石是准备用武力彻底来解决问题。

而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很自然地就被反蒋势力推为共同的盟主,在北京呢又搞了一个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公开唱对台戏。实事求是地说啊,汪精卫之所以要反对蒋介石,他倒不是不甘心大权旁落,而是他非常讨厌军人独裁。他自己是文人从政,从辛亥革命之后,就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文官政府。作为党内的大佬,面对冲突啊他也大多以对话谈判为主,反对动不动就诉诸武力。

所以汪精卫对老蒋这种靠枪杆子上位,而且准备武力统一的人,是非常反感的。他担心老蒋会成为第二个袁世凯,所以总是和老蒋唱对台戏,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汪精卫这种名望高、资格老,但是从来没有一兵一卒的人,那注定是干不过兵强马壮的蒋介石的。所以蒋介石在 1930 年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之后,彻底打垮了主要的对手。汪精卫也被迫再次灰溜溜地流亡欧洲。从此之后,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都被蒋介石牢牢把控。

汪精卫后来和胡汉民这些大佬,为了抗衡蒋介石,又在 1931 年 5 月,在广州搞了一个国民政府,准备武力反蒋。汪精卫甚至痛骂蒋介石“暴横日甚,言之痛心”。但是没想到,很快就爆发了日本占领东北的九一八事件。在国民党党内各派都要求停止内战的情况下,汪精卫也只好再次和老蒋合作,回到南京当了一个行政院长,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汪蒋之间的第三个分歧,就是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不一样啊,汪精卫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他是主战派,而蒋介石是主和派。汪精卫在日本人入侵上海之后,就立马宣布迁都洛阳,中国政府“决非威武所能屈,绝不以尺土寸地授人”。而且因为东北军不战而逃,汪精卫还跟张学良翻脸了。他一再督促张学良引咎辞职,而他自己则带头辞去了行政院长的职务。

反而是这个时候的老蒋,他自认为打不过日本,提倡“攘外必先安内”,认为中共是比日本人更大的威胁,所以他主张对日本以和谈为主。老蒋在九一八事变后,发表了“国存与存,国亡与亡”的演讲:“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老蒋甚至在 1931 年 10 月,派他的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提出了和谈条件:“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协商,或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

但是汪精卫后来的态度啊,也跟着老蒋发生了大转变。在日本人进一步占领华北,搞华北自治之后,他也认为啊,目前确实是打不过日本的。所以和老蒋的观点逐渐靠拢,把对日的政策调整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从此之后,汪精卫就变成了主和派,和老蒋一起在 1933 年 5 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

这个协议的签订啊,引起了全国一片哗然。当时对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是骂得狗血喷头,汉奸之名从此也套在了两个人的头上。汪精卫在解释为什么签订塘沽协定时说:“以前人们批评政府不抵抗而丢失了领土,现在我们进行了抵抗,结果却丢失了更多的领土。中国是一个弱国,这就决定了这场被侵略的国难绝不是偶然发生的。以现在中国的国力,无论进行怎样的抵抗,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这是我们最初就明白的。既然没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为什么还要抵抗呢?”

这句政治上非常不正确的话,站在当时的角度也许说的是事实,但他在民族情感和民族大义上没法让人接受,也不利于一个国家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所以毫不意外啊,在 1935 年 7 月,在国人一面倒的唾骂声中,汪精卫被迫再次下台,辞去了行政院长和外交部长的职务。

苟活终究是苟活,可以作为手段,但不能作为目标。汪精卫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一个主和派,不仅让他丧失了党内的支持,更是失去了以前依靠名望积累起来的民心,一下就成了众矢之的。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随后就在 1935 年 11 月,发生了刺杀事件。

有一个退伍军人叫做孙凤鸣,他对国民党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度不满,准备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行刺蒋介石。结果老蒋命好啊,那天他突然决定缺席会后的照相合影,于是孙凤鸣临时把目标换成了汪精卫。汪精卫为此身中三枪,虽然都没有致命,但有一颗子弹深入脊髓,没能取出来。这给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也是导致他最后病死的直接原因。

刺客孙凤鸣在死之前对审讯他的人说:“请你们看看地图吧,整个东北和华北,那半个中国还是我们的吗?再不打要亡国,要做亡国奴了!”汪精卫被刺之后,接替他执行对日政策的外交部常务次长唐永壬又遭暗杀。所以孙凤鸣的想法,是很能代表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朴素民族情感的。


相关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