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传:战略天才与历史风云

刘伯承
刘伯承
刘伯承(1892 年 12 月 4 日—1986 年 10 月 7 日),名明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曾用名刘伯坚,男,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近代中国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缔造者之一,原正国级领导人。

刘伯承早年从军,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右眼负伤致残。1926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 年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 年回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刘伯承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 129 师师长,开辟晋冀鲁豫边区,并参加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淮海战役等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1958 年,刘伯承因所谓“教条主义”被彭德怀等批判,此后淡出军界,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 年 10 月 7 日,刘伯承在北京病逝。

生平

早年和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10 月 16 日,刘伯承出生于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赵家场。5 岁读私塾,12 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 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1912 年,考入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1912 年底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 5 师熊克武部,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1913 年二次革命爆发,参加熊克武四川讨袁军,失败后,流亡上海。1914 年,刘伯承在上海加入孙中山中华革命党。1915 年 12 月袁世凯称帝,12 月 25 日蔡锷在云南首义,组成护国军北进四川。1915 年底刘伯承从上海返回四川,与中华革命党人组建川东地方武装“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1916 年 3 月 20 日,刘伯承率部攻打酆都城,被守军从城门上射来的两颗子弹击中,其中一颗子弹擦伤颅顶,一颗子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右眼致残。1917 年,刘伯承任川军第五师第九旅参谋长,参加护法战争。其后,他担任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副团长。1920 年,刘伯承参加与滇军顾品珍部作战,战后警卫团扩编为第二混成旅,刘伯承任一团团长。

1920 年代供职于川军时的刘伯承
1920 年代供职于川军时的刘伯承

1923 年,刘伯承参加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任熊克武四川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取得了成都龙泉驿等战斗的胜利。8 月,刘伯承在作战中右腿负重伤。在成都养伤期间,认识杨闇公、吴玉章,开始认识中国共产党。1925 年,随吴玉章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1926 年 5 月,刘伯承经过两年时间考虑,决定加入中共,经杨闇公、吴玉章正式介绍加入,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然后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名义回到四川,策动四川响应北伐战争。同年 12 月,与杨闇公、朱德、陈毅等发动泸顺起义,任起义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打击四川军阀刘存厚。后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 15 军军长 ,率部坚守泸州,抵御刘湘进攻。1927 年 5 月,因泸州内外交困,刘伯承被迫撤离,辗转前往汉口。

1927 年 7 月下旬,刘伯承秘密转赴南昌。8 月 1 日,与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发动南昌暴动,任起义总参谋长,率部南下。起义军队在潮汕失败后,刘伯承与吴玉章、林伯渠等赴上海。1927 年 11 月,与吴玉章等 30 人赴苏联学习,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28 年 6 月,他出席了中共六大。年底,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29 年中东路事件期间,刘伯承与叶剑英等人响应“武装保卫苏联”的号召,参与“国际义勇军”,即前往伯力加入“远东工人游击队”,训练部队,与国民政府军张学良部作战,协助苏联进攻中国黑龙江海拉尔之役。1930 年 8 月,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并负责讲授暴动方略、游击战、运动战等课程。

1932 年 1 月,刘伯承到达瑞金,被任命为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32 年 10 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宁都会议上,在对于毛泽东是否仍留在前方的问题上,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刘伯承由于来苏区还不到一年,就支持了多数人的意见,反对将毛泽东留在前方。1933 年,刘伯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期间,刘伯承撰写《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并翻译多篇苏军教材和理论文章,促进了红军干部军事素质的提高。1934 年,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刘伯承因为与博古、李德等人的意见相左,而被降为红五军团参谋长。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刘伯承协助军团长董振堂执行后卫任务。12 月,刘伯承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1935 年 1 月,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攻取遵义,随后参与遵义会议。此后指挥了强渡金沙江等战斗。5 月,刘伯承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同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沽基族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袁居海子(今冕宁县彝海子)结为兄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继而指挥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1935 年 6 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刘伯承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因为反对张国焘的南下主张,而被张国焘免去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1936 年 10 月,他随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12 月,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1937 年 2 月,任援西军司令员,组织指挥增援西路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 129 师领导人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八路军 129 师领导人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八路军 129 师领导人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双方协议,8 月 22 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刘伯承任八路军 129 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29 师)师长,被授予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37 年 10 月 19 日,129 师 769 团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炸毁飞机 24 架。接着,刘伯承率师主力部队挺进到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昔阳地区,打击沿正太铁路西进的日军,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等战斗的胜利。

1938 年 1 月,邓小平调任 129 师政委。其后,刘伯承与邓小平一起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日斗争。在随后的 13 个年头里,两人一直并肩战斗,129 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即二野、中野)后来也被称为“刘邓大军”而载入史册。1938 年,刘邓二人率军在河北南部的平原地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在 1 至 9 月间运用刘邓二人共同创造的“麻雀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太行山期间,刘执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方针,扩大并巩固太行山根据地。1938 年 2 月 22 日,刘指挥部队在长生口设伏,歼灭了日军一个加强中队。3 月 16 日,又在神头岭消灭敌军 1500 余人。之后,刘率军进一步发展,收复长治、沁县等十八座县城,将日军赶出了晋东南。其后,刘伯承部署 129 师主力进军冀南,团结各方势力,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并指挥冀南 1939 年春季战役等作战。

1939 年 12 月,刘伯承指挥部队进行了邯长战役,改变了太行根据地受夹击的局势。1940 年 2 月,他指挥对国军朱怀冰部的作战。4 月,刘伯承在黎城出席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会议,在会上作《党军建设问题》的报告,提出了“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5 月,与邓小平指挥部队进行了白晋战役,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8 月,刘伯承与彭德怀等人对日本军队发动百团大战,129 师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破毁正太铁路三分之二以上,攻占沿线大部分据点。9 月底,指挥部队进行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榆辽战役,攻占榆社县城等榆辽公路大部分据点。10 月,指挥部队进行反扫荡作战,在关家垴歼灭日军一个大队中的 400 余人。而整个百团大战共毙伤日军 4.4 万人。

1941 年 6 月,刘伯承与邓小平指示太岳军区派部队进入中条山开辟新的根据地。8 月,指挥部队进行邢沙永战役。1942 年,刘伯承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1943 年 8 月,指挥林南战役。9 月,刘伯承奉命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和整风。1945 年,刘伯承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 月 10 日,与邓小平、滕代远电令晋冀鲁豫各军区迅速夺取日占城市,破坏交通线,准备打击北上抢占华北的国军部队。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8 年夏,中原野战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前排右一钟汉华,右二赵紫阳,右三李雪峰。中排右起:陈再道、杜义德、刘伯承、陈毅、王近山,后排右一范朝利、右二孔庆德。
1948 年夏,中原野战军部分领导人合影。前排右一钟汉华,右二赵紫阳,右三李雪峰。中排右起:陈再道、杜义德、刘伯承、陈毅、王近山,后排右一范朝利、右二孔庆德。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随即爆发了第二次国共内战。抗战开始时只有 9000 人的 129 师,此时已发展成为近 30 万人的大型野战军。1945 年 8 月 25 日,刘伯承返回太行,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5 年 9 月,刘邓大军在上党战役中成功运用“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战术歼灭阎锡山的 3.5 万中华民国国军,随后发起平汉战役,并同样取胜,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进行的谈判。这次战役胜利后,刘邓大军一直休整到 1946 年夏天。1946 年 2 月,刘伯承曾赴新乡,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谈判。

1946 年 6 月,国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其时,山东局势紧张,刘伯承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率军出动至南线作战。之后,刘伯承率军三次出击陇海路,将国军第三师、四十七师、四十一师吸引了过去。刘伯承随后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寻歼国军有生力量,采取打运动战、找弱点的方法,取得定陶战役、滑县战役、巨金鱼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的胜利,在一年内消灭国军 100 个旅,取得了内线作战的胜利。虽然内线作战取得了胜利,但同时战争对解放军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因此,解放军在内线作战取得胜利后决定转入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政府控制区。1947 年 6 月,石林会议之后,刘伯承开始准备率军出击外线。

1949 年,刘伯承与邓小平在渡江战役前线指挥作战。
1949 年,刘伯承与邓小平在渡江战役前线指挥作战。

1947 年中旬,解放军转入局部反攻。6 月 30 日,刘邓率军南渡黄河后,刘指挥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国军 9 个半旅。此时华东部队因为连续作战十分疲劳,中原野战军遂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开始向大别山跃进,并站稳了脚跟。自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对中华民国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而蒋介石则派白崇禧调集大军围攻大别山。1948 年 2 月,刘伯承率主力转出大别山地区,进入中原。5 月 9 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正式成立,刘伯承任中原局常委和中原军区司令员。5 月,指挥部队进行宛东战役,歼国军万余人,策应了粟裕兵团南下加入中原作战的行动。6 月,为保障华东野战军进行豫东战役,连续组织了三次阻击战。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其间,刘还负责不同解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土地改革和政治改革,124。

1948 年 11 月,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参与第二次国共内战具有重大意义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动。战役第一阶段,刘伯承指挥组中原野战军切断津浦路,攻占宿县。第二阶段,主攻黄维兵团。淮海战役历时 65 天,消灭国军 5 个兵团和 1 个绥靖区的部队,计 22 个军 56 个师(内有 1 个半师倒戈),共 55 万余人。此外击退由南京方面来援的第 6、第 8 两个兵团。至此基本攻陷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已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中华民国政府已陷入土崩瓦解状态。1949 年 2 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4 月 21 日,他与邓小平、粟裕指挥的部队渡过长江,旋即占领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并担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 年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三周年,刘伯承、朱德和朝鲜大使李周渊。
1950 年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三周年,刘伯承、朱德和朝鲜大使李周渊。

1949 年下半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军进军大西南,通过南泉战役、成都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攻下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西南省份。1949 年底,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负责西南剿匪、建设和进军西藏。1951 年 1 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主张“治军必先治校”。刘伯承亲自培训师资、撰写审定和翻译教材,通过在军事学院陆续创立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繁衍发展了解放军诸军兵种齐全的指挥院校体系。

1954 年 6 月 19 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 月 31 日,任训练总监部部长。1955 年 9 月 27 日,刘伯承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 年 9 月,出席中共八大,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7 年 9 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1958 年,军委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刘被彭德怀等当作军事教条主义的代表受到批判,7 月 10 日,带病的刘伯承被架着在中南海怀仁堂做了检查。之后,9 月 13 日,刘从军事学院领导岗位离任,实际上被闲置起来。11 月 17 日,被免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职务。1959 年 9 月,刘伯承任中共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1962 年中印战争中,刘伯承担任解放军参谋顾问。1966 年 1 月 8 日,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常强调“居安思危”,不要忘记还有敌情;军队要坚持正面教育,不要卷入“造反”。1967 年 7 月,赴济南治疗眼病,后又转赴上海继续治疗,10 月回到北京。1969 年 4 月,出席中共九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10 月,林彪发布《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各军队将领被迫疏散离京,刘伯承临行前向中央提出“如果真的要打仗,我愿意留在北京,给军委和总部当个参谋”,后服从组织决定赴武汉。

1970 年,由武汉转赴北京、上海治疗眼病。5 月,刘伯承创建的南京军事学院、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与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址设在高等军事学院院内。得到这个消息后,把自己珍藏的 2000 多册军事理论教材与书籍,赠送给了军政大学。并对军政大学校长萧克说:“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不行了。这些教材和书籍留给你们吧。希望你们把学校办好!”

1972 年,刘伯承左眼失明。1973 年 5 月 8 日,住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疾病。8 月,出席中共十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 年 1 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晚年岁月

1980 年以后,刘丧失了自理生活能力。1980 年 8 月 17 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了刘关于辞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请求。1981 年,《刘伯承回忆录》出版;11 月 23 日,副总参谋长张震在全军防化战备会议上讲话称:“邓主席去年说,‘那次反教条主义是错误的。’”1982 年,刘伯承因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同年 8 月 6 日,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

……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您不能再参加即将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也不能再继续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崇高的品德,将为我们全党所永远怀念和敬佩。……您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元帅,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86 年 10 月 7 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10 月 16 日,刘伯承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主持,胡耀邦致悼词,骨灰分别葬于开县、涉县赤岸村、南京。刘伯承的多篇回忆文章收入于 1981 年出版的《刘伯承回忆录》。

病逝原因

其夫人在《送伯承远行》中讲到:“进一步摧垮你身体的,是 1973 年的那次治疗。你被错误诊断,错误用药;明知错了,还坚持不改,延续 13 个月之久,致使你丧失思维,长期卧床,健康状况日渐下降。”

身后及评价

刘伯承在中共党内获得了广泛且较高的评价,早期井冈山根据地期间,党内曾将其看作为‘无产阶级的孙武’,甚至包括后来脱党的张国焘在内,均认可刘在军事上的成就和贡献。有观点认为刘是‘聪明之人,熟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中共立国后就迅速交出兵权’,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后续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整肃的可能性。

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徐向前《悼刘伯承元帅》

1986 年 10 月 8 日,新华社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讣告,评价刘伯承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0 月 16 日,刘伯承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悼词中特别赞誉了刘伯承的指挥艺术、作战谋略和军事论著。1989 年 11 月,刘伯承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2011 年 10 月 28 日,刘伯承的部分骨灰安葬在河北省邯郸市将军岭第一个 129 台阶。

而对刘伯承的私人评价也以正面居多。1916 年 3 月,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在疗伤过程中,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为“军神”。1942 年刘伯承五十寿辰时,朱德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称赞他“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1986 年 10 月 27 日,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甚至原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白崇禧也称刘伯承为“共军第一号悍将”。

刘伯承本人生前曾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而刘伯承晚年并不愿提及自己的战争经历,对往事更多想起“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

著作

回忆录

  • 《刘伯承回忆录》,1981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含刘伯承撰写的《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二野在解放战争中》《千里挺进大别山》《纪念左权同志》等 9 篇回忆文章,以及其他战友对刘伯承的回忆。

文集

  • 《刘伯承军事文选》,1982 年解放军出版社

  • 《刘伯承军事文选》三卷本,2012 年军事科学出版社。收录 1923 年 4 月 14 日至 1972 年 2 月 24 日刘伯承有关军事方面的文章、电报、命令、批示、信函、报告、谈话等文献 394 篇。

    • 第一卷(1923-1945))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共收录 100 篇,

    • 第二卷(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共收录 191 篇,

    • 第三卷(1949-1972)新中国成立后,共收录 103 篇

纪念

  • 1999 年 4 月南京解放 50 周年之际,在南京长江大桥南的四平路广场,设立刘伯承市长铜像。

  • 2012 年在刘伯承家乡重庆开县城南 28 公里处的赵家镇小华山沈家湾,立有刘伯承全身铜像和骑马铜像。

  •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校园内,有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三位元帅的铜像组。

家庭

刘伯承祖籍湖北江陵。清代初期,由于执行“湖广填四川”的政策,刘家迁到四川云阳(现重庆市云阳县)关口乡定居,世代以农耕为业。咸丰年间,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因交不起佃租押金,被迫流落到开县浦里河畔开荒度日,以后生活条件有所提高。刘正富有六个儿子,第六子刘文炳即为刘伯承之父。刘文炳因科举失败,被迫在家务农,后同周寅香结婚。刘文炳有四子三女,刘伯承为家中长子。

刘伯承先后有三位妻子,依次是:

  • 程宜芝(1894-1957):1910 年,刘伯承与程宜芝结婚,1912 年生子刘俊泰。自刘帅离家后的二三十年间,她一直孤守在刘家的几间草屋里,与她和刘帅所生的独子刘俊泰相依为命;由于刘俊泰被烟毒伤害又患精神病。一家生计除了从刘家分得几亩薄田的租人之外,主要靠著程氏的勤耕苦织,将男人女人的担子挑在一肩,才勉强过上了半温饱的生活。共和国初,刘主政西南,托人带口信,希望与程氏一见。程宜芝知其在长征途中与汪荣华结婚。也捎去口信:“你不要回来,我也不去你那里,我对你毫无怨言,也无大困难需要你帮助解决,只望你勤勉国事,挑好老百姓给的千斤重担。我母子已得到政府照顾,成分评了红军家属,每月有五斗米补贴,不劳你分心了。程宜芝 1957 年病逝。她的孙女刘天俭说:“我的可怜的奶奶呀,一天好日子没过过,凡是女人该享的福她都没享过,凡是女人的不幸她都受够了!”,“我骄傲,不但因为我有—个称誉于国于世的、为国家民族舍弃一切的伟大爷爷,也因为我有—个虽然—生默默无闻,却集中国妇女忠贞、坚忍、勤劳的美德于一身的伟大奶奶!”
  • 吴景春:1930 年,刘伯承与吴景春(重庆万州人)结婚。1932 年,刘伯承进入苏区,跟妻子失去了联系。

  • 汪荣华(1917 年 2 月 4 日-2008 年 5 月 27 日,安徽省六安县郝家集人):1936 年,刘伯承(43 岁)与汪荣华(19 岁)结婚。抗日战争时期,汪荣华先后任 129 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高等军事学院秘书、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等职。1988 年 7 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8 年 5 月 27 日,汪荣华在北京逝世,终年 92 岁。 |

子女生母备注
长子刘俊泰程宜芝1912 年生,早年中了鸦片烟毒,一直不能劳动,时常犯病发疯。1961 年饿死于老家。有二女。长女刘天俭,一直在四川奉节县当小学教师,现已退休。曾多次被省、地、县评为模范教师,获得过先进称号与荣誉奖状,夫陈楠。次女名不详
次子刘太行汪荣华原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少将
三子刘太迟汪荣华空军装备部副部长,少将
四子刘蒙汪荣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少将。
长女刘华北汪荣华1945 年被害,至今是悬案
次女刘解先汪荣华北京总后勤医院第一门诊部医师
三女刘弥群汪荣华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
四女刘雁翎汪荣华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关内容

0%